发布时间: 2024-12-14 访问量: 193
副标题: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
作者: 林军 / 胡喆
内容简介: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了清晰的时间线。2010年之前,是中国PC互联网崛起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的发家史;2010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业界以为的既定局面开始涌现无限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
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
本书采用了编年体体例,在快速回顾2007—2009年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后,深度记录了中国互联网2010—2020年狂飙突进的新十年,是一部中国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人、事、物或是昙花一现,或峰回路转,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写。本书介绍了十年间中国互联网江湖中的著名事件、典型企业,以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阅读本书,能让我们站在前浪的肩头,用长远的眼光,更好地谋划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学会通行世界的商业语言,甚至推动国家更进一步的繁荣与开放。
试读
陈彤在新浪的最后一座丰碑
新浪微博最初崛起的时候,并没有人特意设定它的推广方式和传播路径。但新浪微博的灵魂人物陈彤在本书作者拜访时很明确地表示,新浪微博最早的推广策略就注定了它的中心化色彩,尽管它的初衷(推特的原型产品)只是为了便于群组之间的沟通。
陈彤回忆说,早在博客时代,新浪就发起过以名人带动博客影响力的做法。以徐静蕾、韩寒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及专业人士相继在新浪网开博,开创了门户网站向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转型的先河。UGC极大地补充了此前门户依靠转载、整合加部分自采的新闻内容,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上传标志着新浪作为传统新闻门户的第一次转型成功。
因此,当2009年8月新浪开始大规模内测微博产品时,陈彤就采取了和博客时代类似的推广策略,即主动邀请明星和名人开微博,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陈彤领导的编辑团队再次成为该项战略的主力。
陈彤回忆说,在博客时代,新浪本来就拥有大量高端用户,但这些用户的绝对数量还是太少,相对来说是一个更垂直的群体。而微博要发动的,是更广泛的、有一定影响力和乐于表达的群体。陈彤因此发动了当时他能够指挥的所有人力——新浪采编部门的1000多号人,进行了大量“拉客‘加V’”活动。陈彤设定的标准是:“有影响力的人都要拉过来,媒体人都要拉过来,哪怕是媒体的实习生也要‘加V’,哪怕你们在一个饭局上看到七八个人听一个人讲话,也要把这样的人拉过来。因为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预设议题式的传统媒体运作,而是要每个有影响力的人都乐于在这里分享、输出。这样,议题和热点就自然出现了,微博系统就自己运转起来了。”
陈彤不无骄傲地说:“因为我的部门都善于拉人,所以微博迅速成功(推广)了。首先要让媒体人对你形成依赖,因为媒体人‘嘴巴大’,喜欢传播,有传播欲,所以向他们推广是我的工作目标。等大家明白过来了,想做了,也做出测试版了,就已经过去了大半年。那会儿大势已去,拉人的时机就彻底过去了。”
陈彤还认为,微博本身从技术上说没有什么实现难度,因此推特当初在高层做出决策的几个月后就开始推出产品并大量占领市场了。而新浪对这样的产品也是很熟悉的,因为“BBS、博客、微博是一脉相承的东西,从产品上讲也是有关联的”,所以新浪做微博也非常顺手。
对新浪微博后来的发展,陈彤认为,新浪微博没有对鼻祖推特亦步亦趋,而是很快结合中国市场的特色进行了很多微创新,如转发可以带评论,推特起初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因此,陈彤的意见遭到了挑战,但性格火暴的他随即还以颜色,要求对方“你能不能闭嘴,我们不是做推特,我们是做微博,转发带评论多好,是最基本的真正的东西”。
陈彤认为,带链接、带图片,都是新浪微博最先提倡的,“推特原教旨主义者”对此颇有微词,但最后的结果是推特反而向新浪微博学习了这些细节,并且加以利用。陈彤为此颇感得意。
陈彤对新浪微博的定义是:“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产品,也是智能手机时代的第一个产品。”曾有早期的苹果粉去香港买iPhone,发现苹果手机都被抢光了,说是都被玩新浪微博的人买走了。
新浪微博的崛起也与2010年团购的红火密切相关。微播易创始人徐扬向《沸腾新十年》回忆说,团购网站是第一批集体涌进新浪微博寻找流量的商家。当时有个团购网站只愿意出3000元投放给4个个人号,结果几小时之后,网站打电话来说,不能再传播了,再传播就要“爆仓”了。但徐扬告诉网站负责人,这时候删掉链接已经没用了,因为链接已经被传播出去了。
此后,在新浪微博释放营销信息,成为千团大战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