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9-09 访问量: 452
作者: 邹振东
内容简介: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
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
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
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弱传播》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试读
我们生活的第一个世界—— 现实世界,其实包括两个系统:自然的物质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系统。物质系统由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系统由社会科学研究。而我们的第二个世界—— 舆论世界,应该由传播科学来研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诞生了成百上千的学科,涌现了数以万计的理论,它们推动着人类不断深入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有关现实世界的新学科、新理论还在不断产生。但对舆论世界的认识,却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薄弱的。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舆论学对规律性理论的贡献也是最少的。
有人将这种结果归因为舆论学的历史太短,但很多新兴的学科在规律性认识上的进程也把舆论学甩在后面。这种令人羞愧的现实,值得全世界舆论学研究者反思:传统舆论学研究,是不是在逻辑起点、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
目前国内外舆论学理论谱系,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公理系统。所谓公理系统(axiomatic system),就是把一个科学理论公理化,用公理方法研究它。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和命题组成的体系。该理论中有一个初始概念,其余的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称为导出概念;该理论中还有一组公理,而其余的命题都由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
在本书中,我将尝试为舆论世界提出一个公理系统假说,并把它命名为“弱传播”。
弱传播假说认为:舆论学的初始概念就是强弱,强弱是舆论世界最重要的属性与关系,并由此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弱传播假说包括如下概念与理论。
第一,弱传播:指的是舆论世界弱者优势的传播现象,有时也指运用弱传播理论进行的传播策略。
第二,弱世界:指的是以弱传播规律运行的舆论世界。
第三,强世界:指的是现实世界。
第四,弱传播理论体系:简称弱理论,是关于舆论世界的一种哲学。它回答舆论世界“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总结舆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关于舆论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种理论体系。它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和“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方法论工具组成。其中,舆论的弱原理是弱传播理论体系的核心。“四大规律”指的是舆论的弱定理、舆论的情感律、舆论的轻规则及舆论的次理论。“三论三律”指的是舆论的性别论、主体论、本体论与舆论的时间律、空间律、运动律。方法论工具包括三个种类:舆论的分析工具、舆论的解释工具与舆论的实战工具。
第五,弱原理:除自然世界外,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这两个世界,前者是强世界,后者是弱世界。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在强弱属性、主次关系、轻重判断与情理导向上,两个世界方向基本相反。舆论世界是在争夺关注、争取认同与争抢表层中建构的表面世界。在其竞争性传播过程中,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在争抢表层中“比表面积”大者占优势。
第六,弱定理:舆论世界是强肉弱食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强弱是最重要的属性与最核心的关系,所有的属性与关系都可以转换为强弱的属性与关系。舆论世界的强弱与现实世界的强弱刚好倒置,现实中的强者恰恰是舆论中的弱者。舆论的能量朝着有利于现实中弱者的方向运动。现实中的强者要在舆论中获得优势必须与弱者相连接,必须从弱者中汲取舆论的能量。其通俗的表达是: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第七,情感律: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情感占据着主导地位。情理之争,情感胜。情感是舆论世界里最容易传染的病毒,是电阻率最小的导体,是最方便存储及转换能量的蓄电池。情感是媒介,也是能量。其通俗的表达是:舆论是不讲道理的。
第八,轻规则:舆论世界是避重就轻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轻重判断与现实世界基本倒置。现实世界中重要的东西,在舆论世界未必重要;现实世界不重要的东西,在舆论世界可能很重要。其通俗的表达是:轻的东西最好传播。
第九,次理论: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其通俗的表达是:主旋律传播最不容易。
舆论世界的四大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
弱传播理论一言以蔽之:舆竞天择,弱者生存。
弱传播可以在以下两种语境中使用:一种是解释舆论世界的现象,另一种是表达舆论传播的策略。在第一种语境中,当我们解释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现象或规律时,我们就可以说,这是舆论的弱传播。在第二种语境中,当我们分析舆论传播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时,我们就可以问,它弱传播了吗?
舆论世界的所有现象、案例都可以归因于弱传播,也可以在弱传播理论体系中得到解释。
舆论传播中所有的成败都是弱传播的成败。
舆论的弱原理与四大规律是舆论学的一组公理。它无须证明,但可以验证。
Ⅴ 自然的启示
舆论哲学应当以自然哲学为基础。舆论的弱传播假说,也可以在自然世界中找到支撑。
道法自然。人类世界建立在自然世界之上。作为人类世界的基础,自然世界的规律往往成为人类世界规律的渊源。古希腊先哲就顺着这种朴素的思维,用自然哲学追寻着宇宙与人类的真谛。人类世界是自然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舆论世界的弱传播现象一定可以在自然世界里找到踪迹。
提到舆论大爆发,人们往往喜欢用“舆论风暴”“舆论漩涡”这样的字眼。风和水,都是自然界的弱势群体,“弱水三千”“弱不禁风”这些成语,都是把“弱”与风水相连。风和水,平时柔弱无形,一旦爆发,其破坏力远超想象。
同样的道理,从大自然的传播现象看,越弱的东西越好传播。风好传播,山不好传播;水好传播,石头不好传播;花粉好传播,大树不好传播;星光好传播,星球不好传播。
如果石头也开始传播,那就是泥石流;如果树也开始传播,那就是台风;如果山也开始传播,那就是地震;如果星球也开始传播,那就是宇宙爆炸。
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反着来?各种领导喜欢把自己本地区、本单位的重要性,像一棵大树一样列出来,特别强调哪里是根本(树根),哪里是主干(树干),哪里是支柱(分枝),要求自己的宣传部门,一定要宣传自己的重点、核心。一旦宣传到树叶,就很不高兴,觉得那是旁枝末节。殊不知,舆论的传播,也和自然界的传播一样,大树不好传播,如果非要传播,就是连根拔起。大树要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开出花来,用花粉传播。
最好的传播要像花粉一样,既容易传播,又容易复制繁殖,并考虑受众体验,给予受众利益!
自然界的弱者,除了风、水,还有粉尘。粉尘与风一样,也是弱者,平时不起眼,而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
2015年台湾“八仙尘爆”[1],15死484伤,成为台湾2015年度第一大新闻,惨剧的“凶器”就是平时安静的彩色面粉。在自然界,强者是钢铁,弱者是粉尘。但在尘爆条件下,一公斤的铁,杀伤力极其有限,可是一公斤的面粉却威力无穷。
这里要介绍两个物理学概念,一个是表面,一个是比表面积。表面,是“有长度、有宽度没有厚度”的一种“东西”,对其最重要的测量就是面积,指的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图形表面的大小。表面的重要性或者说大小是要用面积来测量的。表面没有重量,也没有体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叫物体的比重,物体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的比值叫物体的比表面积。同体积的铁块,其表面积远不如同体积的面粉。一公斤面粉,其表面积可以覆盖整个足球场。一点点的彩色面粉,一旦在人群密集的游泳池覆盖点燃,惨剧就这样发生了。
舆论是表面的世界,对其最重要的测量是面积,而不是重量。现实世界中最强势的群体是比重大的群体,谁支配的资源越大,其权力也就越大。他们是VIP—— very important person,但他们进入舆论世界之后,却变成弱势群体。舆论作为表面世界,拼的不是重量,而是面积,比的不是比重,而是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大的群体,才是舆论中的强势群体。
那些在社会滚滚红尘里生活的平民百姓,那些像尘埃一样的小人物群体,在现实世界里,其单个力量微不足道,集合起来,也是弱势群体。可是在舆论世界,他们的关注一旦聚集起来成为舆论,其占据的比表面积却可以大得惊人,他们顿时就转变为强势群体。现实世界的强者,一旦与他们遭遇,就不得不低头绕道走,否则,就可能遭到他们的舆论碾轧。
有意思的是,粉尘爆炸的三个条件(可燃性粉尘以适当的浓度在空气中悬浮,形成人们常说的粉尘云;有充足的空气和氧化剂;有火源或者强烈震动与摩擦)居然与舆论事件的条件非常相似(有由头,有聚集,有冲突,有围观加入),而粉尘爆炸的过程更像舆论事件的过程,共同的特点是循环,先燃烧后爆炸,接着二次爆炸甚至多次爆炸,短时间内不断升级,但持续时间不长。显然,对风暴、尘爆的认识和处理,有助于启发我们对舆论事件的认识和处理。
不仅飓风和尘爆,物理学中一切弱小物质释放巨大能量的现象,都是对舆论学探索与发现的直接启示。
舆论世界既然是一个表面的世界,自然世界的表面力学当然也可以给舆论学提供借鉴。比如,表面张力最典型的自然现象就是露珠,由于表面张力的收缩力,叶面上的水滴最后的形体都呈现为球体。
表面张力对舆论学的启示:舆论世界也存在着这样的收缩力。作为社会表面的舆论,舆论力的矢量方向总是指向社会的底层。舆论向弱者倾斜,这就是“舆论的自由倾斜定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舆论既是社会表面张力的产物,又是社会表面张力的构建者,研究舆论学就是探知社会的表面力学。
自然科学对舆论学最直接的启示是弱电现象。电有强电和弱电之分,主要区别是用途的不同:强电是一种动力能源,弱电用于信息传递。所有涉及信息传递的能量,必须从强电转换成弱电。强电可以推动机器运转,而控制机器运转的必须是弱电,机械化控制系统都是弱电。比如,家里的洗衣机其动力是由强电提供的,但洗衣机的微电脑控制板却是由弱电控制的。如果强电流进入信息系统,没有进行弱电转换,一定会烧坏信息系统。
现实社会的强电系统,诸如政府、法院、军队、警察、金钱、资本,遵循的是强者原则,即便是强者之间,也是谁越强谁越有力。但是到了社会的信息系统,就进入了弱电系统。比如,舆论世界的强弱关系就不再是按照现实世界的逻辑运行,而是出现逆转。那些试图强势进入信息系统的强电流,就会在弱电系统里烧得遍体鳞伤。
物理学关于弱小物质的一系列原理启示我们,在舆论世界普遍存在的弱传播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舆论的弱传播假说,有着自然科学的支撑。这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将启迪我们借鉴更多自然科学的知识与理论来解释舆论世界的现象,如流体力学、热力学、光学等。物理学拥有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来解释物理世界,舆论学要像物理学那样来解释舆论世界,首先就要向自然科学寻找灵感和方法。
自然科学的光芒一直照耀着笔者对舆论世界的探索之旅,在本书随处可见这种“光合作用”,诸如数学的集合理论,化学的高分子链理论,生物学、医学的病毒传播理论,被我直接拿来转化为舆论学的解释工具。舆论学从自然科学可以得到的启示,绝不低于其他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