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本质》凯瑟琳•威尔逊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09-01    访问量: 196

作者:【英】凯瑟琳•威尔逊

牛津通识课系列

内容简介:

你平时获取快乐的方式是什么?是刷几个小时的抖音,还是和朋友胡吃海喝一通?但往往放下手机,回归独处之后,还是摆脱不了空虚和焦虑。快乐如此短暂,这是因为:人们的快乐水平是有设定值的。无论是像失去四肢这样的不幸,还是像中彩票这样的天降之喜,都不会对近一年后的快乐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它终会过去。

那该如何维持更长久的快乐?快乐主义哲学的源头,影响后世两千年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为我们给出了答案:真正为我们带来快乐的是内心的沉静思考,而不是无度的纵欲与狂欢。

在生活方面,伊壁鸠鲁主义提倡至简至纯,和现在被广泛倡导的“极简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奢靡的生活会带来过度的物欲,而过度的物欲则带来痛苦。

在精神方面,伊壁鸠鲁主义认为深度思考、灵魂自由才是快乐的本质:“智慧、情感、想象和道德感的快乐所带来的价值远远高于“纯粹感觉”的快乐……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真正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

在这本小书中,威尔逊教授从伊壁鸠鲁哲学的角度,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生活至简,精神至乐”的快乐主义哲学,帮助我们三个小时读懂快乐的本质。

作者简介

[英]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

曾任约克大学和阿伯丁大学哲学教授,主攻方向为伊壁鸠鲁哲学和早期唯物主义。此外,威尔逊还以对道德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而著称。

试读

生存、爱、死亡

何为生命

根据伊壁鸠鲁学派的观点,物质性的粒子构成了生物,它们与构成石头、水、星辰和其他此类实体或物体的粒子相同。

在某些方面,生物和非生物相似。无论是单个的生命体(如玫瑰丛、榆树或蝾螈),还是单个的非生命体(如巨石、雪花或湖泊),都是纠缠在一起的原子的集合。所有实体,连同遍布着海洋和山脉的整个世界,都随原子部分的形成逐渐出现,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全部消解成组成它们的原子。正如卢克莱修所说,除原子外,每个事物的持续时间和力量都有一个“固定的限度”(fixed limit),它们的存在也都有始有终。

但在其他方面,生物和非生物截然不同。有生命的个体似乎是从类似种子的微小实体成长起来的,而且经历我们称为“死亡”的过程,这些过程与非生命体在组成部分上的扩大或缩小有所不同。

生物在结构上比非生物复杂。生物从周围环境中的原子汲取营养,将其身形扩展到一定程度。当它们长到合适的大小就开始繁殖同类;在繁殖年龄之后的某个时点,它们开始死亡,或死于毒素和疾病,或死于意外事故,或死于日渐衰弱。在许多动物身上,一些特征甚至比营养、生长和繁殖更引人注目:对快乐和痛苦的敏感,内在的感受和感情,行动、思考和感知的能力,以及决策和有目的地行动的能力。

这不是说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对古人来说,霉菌与铁锈没有明显的区别;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朊病毒和普通病毒也含混不清——它们都可以繁殖同类,还能利用宿主的资源来繁殖,但它们不像动植物那样具有生命周期。

伊壁鸠鲁在《致希罗多德的信》中明确指出灵魂是有形的,它和其他事物一样由看不见的粒子组成。他形容这些粒子非常细微,它们遍布整个身体,使之活跃、敏感并具有意识,但只有当它们被“限制”在身体的框架内才能实现上述功能。卢克莱修紧随其后提出,动物的生命依赖于“风和温热的种子”或在肉体死亡时会“离开血管和骨头”[17]的“精神”(spirit)。植物、昆虫、软体动物、爬行动物和其他看似有生命却冰冷不动的实体的生命力没有被讨论。因为爬行动物能呼吸和活动,所以它们可能至少拥有如气一般的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精神”;严格地说,植物要么没有生命(正如一些晚至18世纪的哲学家认为的那样),要么其汁液中一定具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精神”粒子。

生命的终极起源

那么,生物是如何出现并栖息于最初没有生命的诸多宇宙中的呢?古伊壁鸠鲁学派不觉得生命的出现有多令人费解。对于原子如何结合成动植物的问题,他们没有给出任何特别的解释。显然,他们认为该问题不比其他引人注目的合成物,如太阳、月亮、星辰、瀑布或雪花的形成更成问题。

的确,古代哲学家普遍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或其他物质中自发产生的。像苍蝇这样的昆虫似乎是在腐烂物质中得以繁殖的;寄生虫存在于动物身体的肌肉和器官中,似乎也是在那里产生的;老鼠和其他害虫就好像是凭空出现的,而卢克莱修认为暴风雨后出现的蠕虫来自泥浆。植物把泥土和水的粒子转化成叶、茎和枝,其物质又转化成动物和人的身体,而动物和人的身体又可能被野兽和如卢克莱修所说的“翅膀强壮”的鸟类吞噬。自然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源自天上的种子,万物都由同一个父亲所生,从他那里,生命的给予者——大地母亲,得到滋润的清澈水滴……(她)孕育出富有光泽的庄稼、茂盛的树木和人类;她还诞下所有的野兽种类,为它们提供给养,使它们能够养活自己,过上愉快的生活,并繁殖同类。[18]

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表明,构成生命的材料无处不在;即使面对源源不断的死亡,生命世界的更新也从不间断。

卢克莱修倾向于使用术语“事物的种子”(semina rerum)或“事物的起源”(primordia rerum),而不是“原子”(atomus)或“粒子”(corpusculum)。这表明,卢克莱修除了赞同伊壁鸠鲁的只有大小、形状和运动的“抽象”原子外,还提出了一种略有不同且更偏生机论的(仍旧是纯物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肉眼看不见的生命种子散布在自然界,等待适宜的条件生长和发展。对赫库兰尼姆手稿的考察或许能够揭示出这是否也是伊壁鸠鲁的观点。无论如何,卢克莱修认为一个更年轻、更肥沃的地球可能在遥远的过去孕育了更为庞大的动物,而今天古老又有些许破旧的地球则只能孕育出小动物和昆虫。

卢克莱修认为,大地先是长出草和树苗,然后是鸟,再然后就好像在土中创造出了“子宫”并生出动物。最后,他指出“生物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陆地动物也不可能从咸水海湾里钻出来”[19]。他观察到,不是所有出生的动物都能养活自己和繁殖同类,它们可能没有留下后代就死去,只有那些具有正确的生理构造来生存、交配和繁衍出相似后代的动植物才能延续血统。

伊壁鸠鲁学派对处在不受控制的原子组合中的世界之起源及其现有生物存亡的讨论,与古代多神教传统和基督教的教义截然不同。

一位智慧的建筑师(他有能力将已完成的作品变成现实)设计并创造了宇宙,还决定了在地球上存活的动植物的数量和形式,这一观念在世界神话中以各种形式出现。

西欧人熟悉的是柏拉图哲学与一个古希伯来人叙述的混合版。就像柏拉图在其影响深远的《蒂迈欧篇》(Timaeus)中所阐述的那样,柏拉图哲学设定了一个创造尽可能完美世界的“工匠神”(demiurge)或建造者。在柏拉图的解释中,这位神祇最初使用了各个种类的形式、实体和普遍种三种理念,并创造了这些理念的影子(或摹本)。柏拉图认为普遍种的理念,比如马、人、橡树以及善、真和美的理念,在创造物质性世界的过程中只得到了不完全的体现。

《圣经·创世记》的解释始于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天地,在六天之内,他又连续创造了植物、动物和一对原始的人类——亚当和夏娃,此二人据称是地球上所有人的祖先或“第一代父母”。《古兰经》中也有类似的叙述。他们相信世界和人类的创造反映了上帝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目的:或是“荣耀”,或是希望为人所知,或是为了给予爱,或是为了完成一些更为隐蔽的计划。

数以亿计的人觉得这些“自上而下”的创世解释比原子论者用下坠、偏斜和纠缠的粒子进行的“自下而上”的解释更为可信。在西方神学和流行哲学的著作中,人们发现这样一种反复出现的观点:自然的和谐——所有的动物都有身体、习性和活动范围——使它们能够觅得食物、与其他物种共存并延续其物种的事实,在没有神的远见和创造力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人类在动植物和矿物世界中发现了他们所需的材料,如食物、燃料、金属和药品,季节的循环使人类能够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这一事实表明世界是专门为我们而造的。西塞罗的著作《论神性》含有对这个观点雄辩有力、几乎不可反驳的论述,该观点被认为出自斯多葛学派的克律西波(Chrysippus)。

伊壁鸠鲁学派是该作品的攻击对象。随着伊壁鸠鲁主义的复兴和自然知识的增长,关于宇宙和地球生物起源的神话式的或人类中心主义的解释开始受到严重质疑。神创论没有被抛弃,虽然上帝设计、创造和维系宇宙的角色感被削弱了,但仍然允许他发挥些许作用。17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们否定了六天创世和亚当、夏娃作为全人类祖先的论题,其中以笛卡儿尤为著名。

笛卡儿提出,上帝首先以物质整体的形式创造出宇宙,宇宙的各个部分可以做相对运动。然后,上帝又制定出永恒的运动定律,用以指导所有物质性实体(从恒星和行星到构成“有形世界”的粒子)的行动。自此上帝的活动就终止了。鉴于有足够长的时间,所有可能的形式都会出现,它们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其中就包括我们世界的动植物。这些生命具有汲取营养、生长和繁殖的结构和系统。在创造了物质、运动和自然法则之后,上帝除了如人们所相信的那样把无形的灵魂植入人体,将不需要再做任何别的事情。

笛卡儿将他的解释描述成一种有用的虚构,他的批评者则将其视为幻想,而且是一种危险的幻想。但是很快,包括当时未知的动物化石在内的地质发现给《创世记》的叙述和诺亚方舟的故事施加了新的压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有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历史,而且它还经历过巨大的动荡、气候变化和“革命”。一些动物物种,如狗、狐狸和狼,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占据了优势。虽然卢克莱修关于成年哺乳动物在大地中的子宫出生的描绘并不可信,但早在查尔斯·达尔文著书的一个世纪前,法国和英国的哲学家就提出其他物种可能都是由一小部分原始物种,甚至是单一的原始生命形式,通过某种转化过程而形成的。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