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08 访问量: 207
作者:蒂姆·斯佩克特
这本书讲了什么?
1.当今都市流行各种所谓“健康”饮食法:生酮、轻断食、阿特金斯……各种营养成分也都受到过“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指责: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健康/植物油伤脑、动物脂肪不易高温变性/动物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分给大脑快速供能/糖分扰乱分泌、红肉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2/红肉蛋白诱发癌症……关心健康的你,到底何去何从?
2.“科学家的身边人往往难逃为科学精神辐射的命运”,作者不但不放过自己,也拉着自己的儿子乃至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做饮食试验,吃/不吃特定食物,控制口腹之欲,检测便样,汇报主观感受,行事极客,非常之拼;而作者接触的他人案例——300多公斤的女士,发育差别很大的同卵双胞胎姐妹,只吃批萨却无比健康的男子……蔚为大观之余,更刺激或启发作者不断深思,相信也能启发读者你!
3.本书作者是遗传方面的专家,发表专业论文逾800篇、引用率排名全球前1%,并掌握全球最大的宝贵实验数据库之一:对13000对同卵双胞胎超过20年跟踪对比的数据。
4.作者利用这些独特的数据,并梳理大量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旨在:全面细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也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口味差别巨大,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为什么单靠运动对减肥帮助不大,益生元的好处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可能更健康……
5.书中很多介绍可能让你惊讶:计算卡路里这事没什么用,主要靠运动也很难长久减肥,无糖饮料并不比含糖饮料更健康,贸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试读
人工甜味剂和防腐剂
约翰·戴利(John Daly)是个幸运儿。1991年刚刚拿到美国职业高尔夫联盟巡回赛(PGA)资格卡的戴利坐在阿肯色州的家里,突然电话铃声大作。他和其他人在九人候补名单上,一旦有人退出PGA巡回赛,他们中一人将补位。结果一位高尔夫球手因为妻子提前生产必须马上赶回家。排在戴利前面的八位候补选手都无法按时赶到。他飞到球场,借了一位球童,甚至热身赛都没打就一路领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巡回赛的冠军。作为一名新手,他以他的大大咧咧、有力的挥杆动作、轻松自如的态度很快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后来又以同样的风格赢得了英国公开赛。然而之后,他臣服于自身的性格缺陷,从此与冠军无缘。
他开始过量进食,无节制地饮酒,球场表现大受影响。他还有烟瘾(一天抽40支),并且在赌桌上输了上百万美元。40岁时教练送他一句“对你来说没什么比酒精更重要”之后也离开了他,之后他进入戒酒中心。他戒了酒,以可乐取而代之;可乐喝得太多后体重快速增加,他又开始喝健怡可乐,同样无可救药地喝上了瘾,不过体重倒是没继续上涨。
一年后他接受了胃束带手术以减轻体重。手术后他抱怨道:“做了手术我没法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了。如果不加冰的话,我就喝不下去。可乐的气太多了,直接喝很难受。以前我一天喝26到28罐可乐。现在我最多只能喝10到12罐了。”他仍然打高尔夫球并且参加美国大师赛,不过是坐在大巴上给自己的餐馆做广告,餐馆名为“嘟嘟餐馆”(Hooters’Diner),因服务员衣着暴露而赚取了大量眼球。
像约翰·戴利一样对无糖饮料或者含糖的“真家伙”上瘾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比起酒精或毒品成瘾,这种成瘾肯定要省钱得多,但是会对身体的代谢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戴利从喝普通可乐改成喝健怡可乐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大部分这种情况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化学物质成瘾,因为他没有戒断症状,只是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促使他不停地喝。
人工甜味剂——并非我们所想的免费午餐
1963年无糖饮料在美国面世,20年后开始在英国销售,当时无糖饮料被认为是了不起的现代发明。食品中零卡路里甜味剂的概念及其应用已有百年,越来越多的人特意改喝零卡的无糖饮料,以避免糖分带来的危害,减轻体重。
不是每一个人都爱喝无糖饮料。有些味觉非常敏感、有着特定基因变异的人觉得人工甜味剂味道强烈,口感不好。还有些人不喜欢它的余味。这种讨厌的感觉部分是因为我们对饮料中模拟天然甜味的化学物质的不同口感和结构都很敏感。而碳酸饱充是另一诱使大脑以为饮料没有它实际那么甜的原因。 [294] 没气的可乐常常甜得难以入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糖饮料的销量在全球范围稳步上升。截至2014年,其销量规模在全美达760亿美元。不过,无糖饮料正变得不再流行。人们越来越关心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特别出于对癌症的恐惧,这导致自2010年起,美国无糖饮料的销量出现下滑。随着人们转向含咖啡因的能量饮料,欧洲市场的销量很可能也将随之下滑。不过,大部分人还是相信零卡人工甜味剂对减轻体重是有帮助的。一些让常喝含糖饮料的超重儿童改喝人工代糖饮料的短期研究表明,代糖饮料有助于减肥。可是,如果你仔细分析,考虑到二者热量的巨大差异,结果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显著。
这些研究中,至今最大规模的一项研究将641名荷兰儿童随机分组,每人每天喝一罐健怡可乐或是普通可乐,连续喝18个月。 [295] 一段时间后,两组儿童都持续增重。健怡可乐组的增重自然少于普通可乐组,但并不显著,而且令人失望的是,健怡可乐组平均增重比预想的多,饱腹感与普通可乐组差别很小。 [296]
一系列长期的观察性研究揭示,在平衡了肥胖人群本就更可能使用甜味剂这一因素后,甜味剂组中甜味剂的使用仍然与增重和糖尿病相关。 [297] [298] 这可以从长期心理作用能改变行为得到部分解释。在另一项研究中,114名学生被随机分组,饮用普通雪碧(含糖柠檬汽水)、含阿斯巴甜(aspartame)的零卡雪碧及苏打水作为对照。试验表明,无糖饮料改变了学生日后的行为,驱使他们尝试摄入额外的热量,提示阿斯巴甜会影响人脑。 [299]
这并不是无稽之谈。阿斯巴甜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甜味剂的主要成分,它能影响下丘脑(hypothalamus)神经元,理论上能扰乱进食通路。 [300] [301] 另一些研究表明,长期饮用无糖饮料的人脑的奖赏通路会发生改变,他们能从糖中获得更多快感。 [302] 这些蒙骗味蕾、取代真正的糖的分子存在于许多的食物和饮料中,难以避免。
世界上用于食品、饮料和酒类中的甜味剂中,使用最广的那种有着一个听起来蛮天然的名字:三氯蔗糖(sucralose)。实际上它的化学名称是长长的一串:1,6-双氯-1,6-脱氧-β-D-呋喃果糖l-4-氯-4-脱氧-α-D-半乳蔗糖。它的甜度是蔗糖的500倍,曾被认为是一种惰性分子,直接通过身体而不会发生任何反应,顺利通过了癌症安全性测试。尽管与公众所想不同,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与癌症有关,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一些研究表明“惰性”的三氯蔗糖改变了参与消化的激素水平。它通过激活味觉感受器实现这一作用,味觉感受器不只存在于舌头上,也存在于胰腺、肠道和下丘脑。对肥胖病人开展的小规模研究证实激素水平改变导致胰岛素释放增加、胃肠道排空加快、消化激素如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的释放。 [303] 三氯蔗糖还会影响啮齿动物肝脏产生的酶,这些酶会影响人体对一系列常见药物的反应。
甜味剂显然不是“惰性”的。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几乎原封不动地到达结肠,与肠道内的微生物相互作用。我们每个人对甜味剂的反应似乎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可能归因于体内菌群的不同。这一观点可从2008年一项对大鼠体内一部分微生物的研究中得到佐证。研究人员用美国食药管理局推荐的安全剂量的蔗糖素(Splenda,即三氯蔗糖)喂养大鼠12周,发现总菌落的数量和多样性都明显下降,其中健康菌群受到的影响更大。 [304] 肠道也变得酸性更强。其中一些变化持续到停止喂养后3个月。一项针对97名被试饮食的详尽观察性研究(尽管该研究不是为研究菌群设计的)首次表明,阿斯巴甜的摄入可能跟人体微生物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