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4-17 访问量: 236
内容简介:
你想过成为一名蜚声中外的自媒体网红吗?搞笑网红、流量担当Vlogger,你觉得哪个才是自媒体人的标签?
关于这些问题,沪上名流典范——短视频自媒体人G僧东给了我们答案。
在这本浓缩了他的个人经历的著作背后, G僧东教你拍视频、剪视频拍Vlog、做运营,并通过大量经典行业案例,全方位解析自媒体营销与运营方法,大量奉送视频创作技巧、运营手段、商业模式,帮助大家开启自己的自媒体全网运营之路。
作者简介
G僧东
本名钱圣东,著名自媒体人、微博Vlog博主。2017年开始运营视频自媒体”G僧东”,因其创作的沪语文化秀列短视频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脑洞大开,被观众形容为“广告鬼才”,赢得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喜爱。
林仙子
本名袁铭圆, G僧东经纪人。视频自媒体”G僧东”的合伙人,与G僧东共同创立僧咚文化,致力于实现平台的常规机构化运营和商业变现。
试读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就会对“买一台相机开始拍视频——我红了——我可以赚钱了”这个很多人口中的简单逻辑有所怀疑了。
事实上,平台价值是自媒体内容价格的基本面,而中间商则是自媒体内容价格的最大影响者。
无论是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自媒体营销机构,还是MCN机构,抑或是单纯的中介,都可能对自媒体人最终赚到的钱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所有的报价,最后都会由广告公司拿去向客户比价,这个中间商一定是要赚取差价才能保障自身的利益。同时,无论是客户还是自媒体,也都不能避免像广告公司这样的中间商的存在。
究其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自媒体内容投放方法论可以同时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广告效果偏差和虚假数据制造的广告投放失误。自媒体广告投放,依然是一门需要依靠大量人力劳动的专业技术。
客户在进行广告投放的时候,该怎么在同样品类、同等量级的自媒体中确定哪些更适合自己?如何在数据反馈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分辨不同自媒体内容的优劣?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界定效果的好坏?面对一样有趣的毛毛姐和朱一旦,选择谁性价比更高呢?
对自媒体人而言,这些问题其实是在问如何让客户真正理解你内容的真实价值,不至于在你付出自认为超负荷劳动的同时还觉得被你占了大便宜,以及如何让自己的内容被适合自己品类的客户看到(前提是你清楚自己所属的品类)。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品牌与自身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同时,还要用大量的真金白银去验证答案的真伪。事实上,靠自媒体人本身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的经验是,要反复与优秀的广告公司、自媒体营销者建立联系。让这些合作方理解你的内容,明白你的表达方式,最好是让他们喜欢你的内容。这是能够迅速建立良好、互信的合作方式的唯一办法。
在这样的基础上,作为自媒体人,你应该怀着一种希望自己熟识的代理公司多赚钱的心态进行工作与沟通。
作为自媒体创业者,我要给有志从事于此行业的人士一个重要忠告——必须慎重选择你与各种代理机构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慎重的最低标准就是你所能承受的最大让利。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现存的自媒体与各种第三方代理机构间主要的利益分配方式。
1﹒纯粹单次商务合作
这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合作方式。广告公司为客户购买你单次、某个系列或固定次数的内容广告,按照你的刊例价乘以一定的媒介折扣比例付费。而他们向广告客户收取的费用则是你的刊例价乘以不明比例(也不是没有可能低于他们对你的采购价格)加上对客户收取的服务费。这是大部分自媒体人遇到的最常见的合作形式。
这种形式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尽量不要为某个或某些单一客户开出远低于你平均价格的折扣,否则容易给自己造成破窗效应,同时,一定要在合同上注明你所能接受的账期底线。
2﹒以固定折扣或报价承诺固定购买次数或者总金额的商务合作
一般,最好以季度为时间单位,或以年为时间单位,多数时候这种形式又叫“年框合作”。
一般来谈这种合作的广告公司,通常会给你一个非常可观的总投放金额承诺,如一年两百万,以此换取比常规市场合作更低的单次报价,如让你打个五折,或者约定好不管你的刊例在这一年里涨到什么价位,只要合同没过期,卖给他们的时候都只能一条五万块。
如果有不止一家自媒体营销公司、广告公司找你谈这种合作方式,那么恭喜你,这是你在市场上真正得到认可的标志。
在自媒体营销的早期,由于客户极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自媒体人都签过这种看上去有保障的合同,而且很多合同上约定的合作时间甚至都不止一年。
虽然他们的合作方确实在履行保障金额,但刊例价格的暴涨使自媒体人总有赔了的感觉。因而,这种合作形式对一些虽然增长缓慢但发展稳步的自媒体来说是非常好的,可以让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用担心客源问题,省去专门为开辟客户花费的时间精力而专心从事内容生产。
但相应的,如果你对自己的内容预期非常良好,当你签署这种协议以后就必须做好准备,应对在接下来不知何时开始就要被对方占便宜的沮丧心理。
不管怎样,“年框合作”仍然是一种相对健康、公平的合作模式。毕竟,站在广告公司的立场,他们实际上也是在用未来预期的客户花费为你可能的爆发增长提前买单。只要在合同中明确写明你排斥的客户类型、合作方式,并能与对方达成共识,你就相当于有了一个专业的外部市场团队。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年框”或“半年框”并没有太大强制力。
合作的最大约束力其实来自你的业务增长能力,因此,如果你在合作期间内容质量下降,或者内容效果减弱,代理机构也很有可能想方设法地提前终止合作。
3﹒保底合作
这是“年框合作”的进阶版。机制与前者相差无几,唯一的差别是代理机构会直接用一个固定购买金额,分期或一次性付给你。在完成付款后,只要还在购买时间内或者没有超出购买的内容次数,他们仍可以继续给你投放广告,但不需要额外付款,或只需要支付极少的价钱。
也许你会问,怎么会有自媒体选择这样的合作方式呢,这不是赔钱吗?
事实上,这种合作方式确实很容易造成损失——特别是代理机构一方。毕竟能让自媒体人同意这样的合作方式,广告公司必须能开出一个不可拒绝的条件。比如,你经营的自媒体前一年总营收是450万元,对方保底一年,每月最多6次投放,就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实际上,在真实的保底合作案例中,往往并不需要开出往年营收翻倍的价码,自媒体方就很容易接受。毕竟保底意味着“有没有广告都会给钱”,而对于自媒体人来说,能固定营收甚至比翻倍增长更有吸引力。
很多时候,只要合作方靠谱,广告合适,保底合作就是自媒体最喜欢的合作方式。毕竟这类似于代理机构跟你签了一个对赌协议,无论对方赢利与否,你都稳赚不赔。
当然,对签这种协议的广告公司而言,好处是超出保底部分的就是净赚。而同时,为了让此类协议有更好的履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代理公司就一定会提出另一个名词——独家代理。
4﹒独家代理或部分独家代理
顾名思义,独家代理就是在合同期内,你的商务代理权只授权给某一家代理公司。
部分独家代理,就是某部分特定内容(这一部分可能是内容类别上,可能是发布位置上,需要视情况而定)只授权给某一家代理公司。
这两类代理并不是保底合作的附属品,只是出现在保底合作中的可能性极高。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签署独家代理协议,你都必须清楚一件事,就是你们合同期内的关系已经开始实施捆绑。
因此,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独家代理甚至部分独家代理协议,对于自媒体人来说都是极为冒险的。
独家代理意味着你只能接受对方的广告投放,却不意味着对方只能对你进行投放。虽然理论上对方和你签了协议却不给你投放广告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好处,但实际上不保底的独家代理风险还是很高的。
我的建议是,无论对方给你什么样的承诺,无论对方看起来多么友好,无论你们私人关系多么深厚,无论你现在的刊例价格到底有多低,都不要轻易签署独家代理协议。就算有保底或年框合作作为基础,你也一定要对独家代理协议上的每一个字眼进行专业的法律审核,并详细敲定对自己有利的解约条款,以明确规定对方的责任与义务。
据了解,许多自媒体人都已经签署或曾经签署过完全没有保障的独家代理协议或部分代理协议。通常,都是与MCN机构签订的。
5﹒与MCN合作
虽然不能算作一种合作方式,但鉴于近年来MCN已经成为行业的显学,并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想把它作为一种合作方式单独讨论。
其实,只要是运营良好的MCN机构,这种合作并不是简单的“空手套”,而是大资本和流量交易上层介入自媒体市场后的必然趋势,是更接近于流量变现的本质运营逻辑。MCN的本质就是内容平台流量变现的手段之一。
显然,MCN机构追求的是高效率的流量变现。它一定会给能够实现当下最有效的流量变现模式的自媒体以高奖励和高度流量倾斜。
那么,怎么理解当下最有效呢?如果你在2010年之后关注过电竞领域,并恰巧是游戏迷,那你很有可能体会过“被肉松饼支配的恐惧”。
卖肉松饼一类的小零食一度是电竞主播的主要收入来源,许多电竞主播的第一桶金就来自肉松饼而非比赛奖励。
如果你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可以传家的菜板”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到一系列以同一篇文章为蓝本的产品销售内容广告,它最初是2015年前后当时某著名饮食类文字自媒体发布的菜板推文。
这篇文章在之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都被用作各种自媒体营销的教材,因为它号称清空了该厨具公司大中华区全部的菜板库存,比过去在超市里一年的销量还高。
几乎没过多久,一个国内知名的众筹平台则依靠文字自媒体矩阵的形式开始了相当独特的推广,并一轮接一轮地融资。
再往后,一个知名时尚类自媒体推出了与mini公司的联名款汽车,并在文章发布当天号称售罄。
这些都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自媒体营销事件,也是当时被追捧的相当高效的自媒体流量转化方式。只不过,当时MCN机构还未流行。
到了2019年,直播带货又回流成一种风潮。由于网络销售技术的跨越式进步,直播的效率大大提升。在产品层面上,直播终于给出了一个看似可以解决客户在营销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在品牌营销的同时进行商品销售?
实际上,每次直播时,品牌方都完成了一次带精准数据的品牌推广,外加库存清理。这也是资本方、流量持有方最乐于看到的。流量价值也可以非常精准地进行统计,并高效地转化。所以,MCN机构当然又大规模地介入了直播领域。
自媒体几乎永远不可能跟随资本的风向分一杯羹。从2019年开始,文字类自媒体整体上营收不断下滑,很难像前两年那样常规卖货,短视频类自媒体迅速兴起、爆发,而紧接着几乎在同一时间Vlog又盖过了短视频的风头,但这二者在2019年末同时输给了直播。
所以,当你并不是一个“高效率的流量转换器”时,接受资本——现在表现为MCN机构的扶持,你就要始终思考一个问题: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以致不被资本压榨?
很显然,如果你不具备李佳琦式的流量变现能力或潜力,MCN机构就不可能会给你相应规模的流量倾斜——而这却是MCN机构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但同时,很多MCN机构不仅具有独家代理的功能,还会附属股权协议,即用他们的资源来换取你持有内容固定比例的股份份额。
显然,越是弱势的自媒体,在加入MCN机构时要交换的股份份额就越多——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你缺乏谈判资本。而这样的交易并不会因为你走红、内容质量提升而有所改变。
如果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中,你不断地提升内容质量和影响力,就越受MCN机构的重视,它给你的流量扶持和商务资源就越多,你的营收就越高,即便大比例分成给MCN机构,你依然会赚取相当多的利润。
但如果这个循环不够流畅,你就极有可能疲于完成公司制定的内容任务,一不小心还会被罚款,即使有广告,收入也非常少。
你必须承认,尤其是在直播类、运镜歌舞类和广泛的缺乏独特专业技能的内容领域,许多已赢利的自媒体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当然,他们的收入情况依然会比普通工薪族好一些,但这绝不是你对自媒体行业收入的想象,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