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07-15    访问量: 12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作者简介】

菲利普·古雷维奇(Philip Gourevitch)

美国作家、记者,长期担任《纽约客》(The New Yorker)特约撰稿人,也是《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的前编辑。古雷维奇于198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92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小说写作项目的艺术硕士学位。另著有《阿布格莱布的民谣》(The Ballad of Abu Ghraib)、《一个铁证悬案》(A Cold Case)等。

【译者简介】

李磊 人文社科类译者,译有《对民主之恨》等。

试读

自从三年前我第一次访问卢旺达以来,不知有多少人问过我:“那个地方还有希望吗?”作为回应,我想引用酒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纳的话。在保罗跟我说种族灭绝让他感到“失望”时,他补充了一句:“对于我的同胞——卢旺达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句话打动了我,虽然我的理解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是种族灭绝后的卢旺达人能说出的最乐观的话之一了,而且这和卡加梅将军所说的也没什么不同:“人可以变坏,也可以教好。”

但是,希望是这样一种力量,为其命名并宣誓效忠总是比将其付诸实施要容易得多。所以我要再讲一个故事,让你们自己来判断卢旺达还有没有希望。1997年4月30日,差不多就是一年前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卢旺达电视台播放了一段画面,其中一名男子承认自己是一伙种族灭绝分子的成员,两天前的晚上,他们在吉塞尼的一所寄宿学校杀害了17名女学生和一名62岁的比利时修女。这是一个月内对学校发动的第二次袭击;第一次发生在基布耶,有16名学生被害,20名学生受伤。

这名囚犯在电视上解释说,这次大屠杀是胡图力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他所属的激进分子团伙有150人,主要由前卢旺达武装部队和联攻派民兵组成。在吉塞尼的这所学校遭到袭击时,如同之前基布耶的学校遭到袭击时一样,这些学生,这些十几岁的少女们被人从睡梦中叫醒,并被勒令按照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区别站开。但是学生们拒绝了。在这两所学校,姑娘们都说自己仅仅是卢旺达人,她们因而遭到殴打和不加区别的枪杀。

卢旺达人不需要牺牲者了,也无法承载更多尸体成堆的景象了。我们都不需要了。但对于那些本可以活着,却选择了称自己为卢旺达人的勇敢的胡图族姑娘们,我们能否从她们这些榜样身上获得一些勇气呢?

1997年12月中旬,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亚的斯亚贝巴向非洲统一组织发表了一次演说,她说:“我们,国际社会,应该更积极地介入1994年卢旺达暴行的早期阶段,并且承认那些暴行实际上就是种族灭绝。”奥尔布赖特在非洲之行期间将对卢旺达进行短暂访问,同时她还谴责了动用人道主义援助去“维持武装营地或支持种族灭绝凶手”的行为。言简意赅,但政客们往往不喜欢说这种话;同月,我在纽约听到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一位高级特使程式化地总结了扎伊尔胡图力量控制难民营的经验,他说:“是的,是犯了些错误,但我们没有责任。”奥尔布赖特的“道歉”(那次演说后来被称为“道歉”),标志着对耻辱感和自我辩护习惯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两种习惯常常共同导致否认卢旺达种族灭绝的基本事实在国际社会记忆中的应有地位。

三个月后,克林顿总统在奥尔布赖特之后前往非洲,1998年3月25日,他成为自种族灭绝事件以来访问卢旺达的第一位西方国家首脑。他只停留了很短一段时间,甚至没有离开机场,气氛却高度紧张。在倾听了几个小时的种族灭绝幸存者的故事后,对拒绝在屠杀期间出面干预和支持难民营中凶手的行为,克林顿强有力地重申了奥尔布赖特的道歉言论。克林顿说:“在1994年4月6日之后的90天里,卢旺达经历了这个充满血腥的世纪中最密集的屠杀。”同时他又补充道:“重要的是让全世界知道这些杀戮不是无意识的或偶然发生的……这肯定不是古代部落斗争的结果……这些事件产生于一项旨在有计划地毁灭一个民族的政策。”他解释说,这不仅对卢旺达非常重要,对全世界也同样重要,因为“每一次流血都在加速下一次的流血,随着人类生命的贬值,暴力逐渐得到容忍,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变为现实”。

克林顿对过往的懊悔比对未来的保证更有说服力。当他说:“在种族灭绝的证据面前,我们绝不能再次回避”时,我们还是没法相信这个世界比1994年4月时更安全。如果说卢旺达的经历还算给世界提供了一点教训的话,那这教训就是处于危险中的民族想依靠国际社会为其提供人身保护是无济于事的。奥尔布赖特在12月访问卢旺达的那天早上,胡图力量的恐怖分子们高喊着“杀死蟑螂”的口号,在西北部的一个露营地砍杀、棒打和枪杀了300多名图西族。在克林顿到达基加利之前的几天里,至少有50名图西族在类似的屠杀中被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克林顿所承诺的“与卢旺达结成伙伴关系以共同结束这场暴力”听起来就有点刻意地含糊其词了。

然而在卢旺达,人们对各大国的期望值已急降至几近于零,克林顿对种族灭绝的政治组织的描述,以及他对政府“为创建一个所有公民都能自由和安全生活的国家而做出的努力”的赞许,被理解为对种族灭绝分子企图在种族和政治之间画上等号,并不断通过谋杀来证明这一等式的最尖锐的国际谴责。他的话被认为是非同寻常的,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衡量卢旺达孤立感的一个标准。说到底,克林顿仅仅是宣布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并没有任何政治压力逼迫他去关注卢旺达;他大可以毫不费力地继续无视这个地方,然后什么也不说。他没有选择对种族灭绝作壁上观,而是对这场种族灭绝的战争进行了戏剧性的干预——虽然是在这么晚的时候。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的代言人,他来到基加利,澄清了真相。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