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9-06 访问量: 191
内容简介
经济复杂性研究是在物理、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理解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定量观察和建模的经济科学。本书是“经济复杂性基础研究系列”的第一卷。全书尝试以新的非平衡态物理学的方法,从生态学的逻辑斯蒂小波出发,从技术进步作为根本动力来重构经济发展演化的理论,重构微观、产业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基础。本书全面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发现,并构筑了一个可用于解释中国40年增长和发展经验的演化经济学框架,是有志于研究经济学理论及经济学方法论的学者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平,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研究院)退休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中心外籍研究员,世界经济学会创始理事。1987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非平衡态物理学和复杂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伊利亚-普里戈金的学生。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性研究的先行者。
试读
对东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20世纪70年代中国文史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这么长?或者说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为什么这么难?附带的问题是,如何评价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专制中央集权、地主小农经济,代表世界上最先进的封建经济。言下之意是地主小农经济比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农奴制度先进。中国之所以后来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是因为封建主义太先进了。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想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有定量的证据,我希望从观察中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马克思讲先进与否,究竟是看生产力,还是看生产关系?我算了一下,英国中世纪按人均的耕地、牧场、粮食产量,比中国秦汉到明清要高一个量级。假如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落后,能否认为中国的地主经济比西欧的庄园经济先进?经济发展的尺度是劳动分工的程度还是人身自由?
因为我对中国社会史的兴趣是从研究科学技术史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始于劳动分工,所以我的问题就从研究阶级关系转为研究生产规模和农业技术。科学研究的归纳法是从现象的观察分类开始的。我在读文史以至小说、绘画时,注意到中西方文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大不一样:中国是一个集权化的小农经济,西欧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一个王权微弱、诸侯分权的牧(业)农(业)混合经济,西欧庄园的规模比中国的地主小农大得多。
(2)中西方统治的方式也不同:西欧的贵族一般是住在乡下的庄园,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政权就以城市为中心。
(3)西欧重商(包括罗马教会),中国一直重农抑商。
(4)中国的人口规律、人口政策与政治、军事战略关系密切。春秋战国时各国纷纷鼓励人口生育。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极为相似,说明中国秦汉以来到毛泽东时代的战略思想一直以小农为本:有粮则有军,有军则有权。历史上的户口保甲制度、扶农抑商政策,为的是保证粮源兵源。土地战争打的是控制粮食与人口的土地战争。而西方在军事战略上自古就是控制交通要道的商路战争:从丝绸之路到海上香料贸易的航路。希腊、威尼斯、西班牙、英国都以航海通商立国,海军的作用大于陆军。中西战争规模差别很大。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就近似于西方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5)产权继承制度不同: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因而易于保持大的庄园规模,实行轮作;而中国实行诸子平分制度,土地不断细分,小块经营,精耕细作,劳力密集,表现出来的小农特点特别明显。
沃勒斯坦(Wallerstein,1974)注意到世界文明的分岔点发生在15世纪。当时,中国地少人多,西欧地多人少,但中西方的演化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感到缺少人口,中国是世界上在工业革命前大量增加人口的唯一大国;而西欧感到缺乏的是生存空间,因而要寻找和发现新大陆,大量向外殖民扩张。这一奇怪对比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