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4-15 访问量: 80
内容简介
在职场、交友、学校、告白等场合,你我都常有以下感受:
●没讲几句,话题一下子就冷掉了!现场尴尬到不行……
●一开口讲话,就好像会得罪人,真不知该如何说出讨人喜欢的话
●看见大伙聊得好开心,我该怎么做才能快速融入说话圈?
●当我讲话时,大家总是面无表情……我不想被认为是个“无趣的人”
《好好接话》,一本帮你有效化解尴尬的万用接话秘籍宝库,帮你有效消除说话紧张,学会接话绝技,让你人生际遇大不同!
★害羞、嘴笨也能学会的“接话公式”,轻松创造话题
想让人觉得你是个“很会聊天的人”,从日常生活开始,对他人的发言或事物,积极地做出反应。
★听出“暗示关键语”,顺势漂亮回话,谁都喜欢你
“听别人说话”就是“提供说话情境”,建立一个能给别人“倾吐心声”的园地,轻松塑造好聊氛围。
★万用话库预先练习,消除说话紧张感的第一步
不擅聊天的人往往一讲话就紧张,可以先把适合闲聊的题材学起来,不需把话讲得漂亮,只要敢开口说,无论跟谁都能聊不停。
★听懂表情、动作、语气的暗示,比说话内容更重要!
许多觉得聊天很难的人都有“话一定要说得漂亮”“一定要讲对方爱听的”“必须说到对方会笑”的观念,才叫“完美对话”。其实“对话要活用”,根据聊天对象、时间、地点有所不同,并没有完美谈话类型。不求对话说得尽善尽美,只要懂得适时接话,不仅能摆脱压力和恐惧,还可从中了解人们价值观、看见对方“本质”。
★数千真实案例验证,能成功克服“说话恐惧”
不论是工作、聚会、聚餐、约会等,请各位将此书所学活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就会开启一条别于以往的人生道路。
作者简介
[日]山口拓朗
传达力研究所所长,商业撰稿人、记者,也是日本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山口拓朗从小就为怕生、容易紧张的个性所苦,于是借由担任杂志记者的机会,从采访现场领会沟通技巧,不仅克服了自己的内心恐惧,还运用综合心理学、大脑科学、人类行为学等相关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沟通风格。他多次举办以“传达与炒热气氛的说话术”“文章沟通”为主题的演讲和讨论会等活动,他所主张的现学现用的实用技巧深获大众好评。
试读
1.做错“表情动作”,说得再好也不讨喜
有“跟别人聊不下去”这种烦恼的人,都认为聊天最需重视“说话内容”,但实际上这却不是影响别人对你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调查,受到“说话内容”影响的只占7%;讲话的语调或速度快慢等听觉信息占38%;表情、动作等视觉信息则占55%。以下的对话,就可证实此调查——
例①A:“你确定要去××公司上班了吧?”
B低着头说:“噢,对啊。”
A:“真是恭喜你!现在的公司还有人事内定呀,你应该很高兴吧? ”
B面无表情地说:“是啊,很高兴。”
例②A:“你确定要去××公司上班了吧?”
B虽闭口不言,却掩盖不住脸上的笑意。
A:“真是恭喜你!现在的公司还有人事内定呀,你应该很高兴吧?”
B:“哪有啊,运气好而已啦!”
例①中的B先生虽嘴上说“高兴”,但脸上表情阴沉。显而易见,B先生并不开心。而在例②中,明显可看出B先生内心雀跃。虽说显得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但是从他的态度、表情、视线等,愉悦之心可说是溢于言表。只要掌握开心的“表情或动作”“说话的语调愉快”“有精神、爽朗地回答”这三点,就能给人较佳的印象。但是不擅长主动与人聊天的人,他们大都会忽略这些重点。
若是觉得自己不善言辞,而紧张地皱着眉头,会让别人认为你心情不好,对方也很难开口跟你说话;反之,保持笑口常开,给人很阳光的感觉,就会有人想与你亲近。更重要的是,平常要练习在人前呈现开朗的样貌,不然哪怕只是简单的微笑,也会看起来僵硬笨拙。
Key Point
在平时就展现开朗的表情、声音等,给人留下容易攀谈的印象。
2.倾听不抢话,为开口接话做足准备
为什么神给人类造了两只耳朵,嘴巴却只有一张呢?答案是——为了多听少说。这是犹太人古老的传说,表示听人说话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盼望有人能倾听自己的心声。举例来说,要是单恋好几年的对象突然邀约你,高兴之余,你会不会想把这事告诉你的亲密好友?或是当你受到上司不合理的责备时——“真是够了,你听我说啊……那主管真过分!”像这种抱怨的话希望有人能接收吗?
老婆对老公不满的原因是“老公没有好好听她说话”;同样的,下属对主管有怨言,是由于“这些不满无法抒发”——“渴望被聆听”的欲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大都将善于倾听的人视为珍宝。
“倾听”这个行为绝非被动,而是主动提供给对方一个“说话情境”的表现。若是不懂“听人说话”而有以下的举动,通常会被人厌恶——
◎不听对方说话,一味地说着自己想说的事。
◎不管对方说了什么,就是否定、批判对方。
◎对于对方说的话,字字句句燃起抗拒心。
◎由上往下看对方,时刻准备开始说教。
◎在对方说话时打岔,并且追问一些问题。
◎对方正说得起劲时,就想做总结。
◎自己提问,却不听别人的回答。
◎只会附和,反应单调贫乏。
假设你想要吹个大气球,首先就得将空气吸满肺部后再吐出,这跟“对话”的理论是相同的——把对方的话听到最后,就等于是将空气吸饱。因为把话听完,才能够回应出更多的话。
Key Point
听别人说话就是提供说话情境。不要插嘴,听到最后,才能成为及格的倾听者!
3.“神回应”最有好感,日常小事可锻炼
想让旁人觉得你是个“会聊天的人”,从日常开始,对他人的发言或事情主动做出反应,并由小事培养“回应”的好习惯:
①当看见对方发型和平常不同:“呀,你是不是换发型了?”
②听到蟋蟀的鸣叫声:“现在是不是有秋天的感觉?”
③大杯圣代端来时:“噢,这个分量真吓人。”
④在课堂时:点点头“嗯嗯”地听讲师说话。
⑤地铁里和婴儿对视:露出一抹微笑。
⑥凉风吹过的时候轻声地说:“真舒服!”
一边看着电视的综艺节目,顺带批评:“哪有这么蠢的啊!”看新闻时,则是一边点头一边说:“原来是这样呀!”如此积极地自言自语也是练习反应力的好时机。
还有常把“早安”“晚安”“我出门了”“谢谢”这种打招呼的话挂在嘴边。持续这么做,当有人找你说话时,就能快速给予回应。
若是平时让周边的人看见自己是以开朗认真的态度看待事物,对方就会认为:“跟这人说话不会被忽略,或被冷淡地对待。”因而有安全感。除此之外,也会给人“会聊天”的感觉。
今天看着本书直点头的你,就是已充分学习到以上技巧。要是你只盯着书却没任何反应,请先边点头边看书,开始这种自言自语式的练习!
Key Point
培养对小事做出反应的习惯,营造热络易聊的气氛!
4.适时“搭腔附和”,沟通桥梁不会断
在回话时,附和对方可表现出“我有认真听你说话”的效果。
表现出“我有在听你说话”是附和的关键
A:“将来有什么梦想吗?”
B:“可以的话,希望去巴黎待一年!”
A:“嗯,嗯! ” (积极地附和对方)
A:“那真不错啊!但是为什么要选巴黎呢? ”
B:“欣赏绘画是我的兴趣,想去逛逛巴黎的美术馆和展览会。”
A:“嗯,嗯!”(再度附和对方)
A:“你在研究艺术这方面吗?”
B:“没有啦!画得好坏实在看不懂,只不过在面对画的时候,没来由地被画给温暖到了……每当这时候就觉得很幸福。”
聆听者越会附和对方,就越能聊得起来。相较于一般人只搭腔附和一次,回一句“嗯”,聆听高手与人谈话时,会竭尽心力倾听对方的心声,并附和他人话语两到三次。只要说得出“嗯,嗯”这句,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变好。
不过,并不是随便附和的次数多就是好的接话方式,对于复杂、深刻的话题,需要缓慢深入地附和、回应对方,才能让人说出内心所想。还有切记不要急着去附和对方的话,会让人有“你是否有听懂我在说什么”的疑虑。总之,在聊天时“附和”的重点就是表现出“我有在听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