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8-30 访问量: 163
是2017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陈立飞。
本书写给未来“超级个体”的进阶指南,告诉你领跑新职场需要掌握的未来生存法则。
内容简介
作者陈立飞靠转行金融在职场弯道超车,靠公号写作变身职场大V,不仅开了写作课程,还走进了颜值+知识付费的直播间。有人说风口都让他赶上了,他说自己就是个体崛起的标杆,每个有准备的人都值得被风口捧起。
两年时间,从小职员到年入千万开公司,陈立飞找到了职场进阶的高效步骤,相比技能,思考让他走得更远。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这两年来个人快速成长的思考,爆发式成长不仅需要积累,更需要认清自己,在对的平台、对的时间、对的领域,认真做自己。
聪明人懂得用精益犒赏自己,时间也会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只会埋头努力无法实现人生的蜕变式成长,你需要更前瞻的眼界,更具野心的路径,实现爆发式成长。让每一个成长焦虑的人找到方法,这本书会给出答案。
试读
1 没有什么成本比时间成本更高
越长大,越发现自己对钱的敏感度越来越差,因为钱肯定会越来越多;而对时间的敏感度会越来越高,因为时间越来越少。
我一直相信,抽象的时间价值,是可以用具象化的金钱来衡量的。你觉得自己的一小时值多少钱,你的一天值多少钱,基本上就能判断你在什么段位。
网络上有个词一直比较火,叫作放弃你的“无效社交”,说很多社交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自我增值才没有浪费时间。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当一个人的时间本身不值钱的时候,就会很难判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因为即使节省了所谓无效社交的时间,多出来的时间,也没有用在发挥更大价值的地方,更谈不上产生更大的收益。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放弃无效社交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正如另外一句被说滥的“鸡汤”,说“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其实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伪命题,浪费的前提是有价值呀,如果一个人的时间价值本来就低,哪来浪费可谈呢。
就好比谈恋爱,你判断一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你的标准,不是看他是不是和你在一起,而是他为了你,拒绝了多少个喜欢他的女孩。
普通人和牛人的差别,就是一条:时间成本的高低。
当财富达到一定高度后,你其实自然就会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时间。你一小时100元和一小时1000元,甚至10,000元,分量当然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财富的积累程度和他对时间的吝啬程度,一般都是成正比的。
这时候就会发现,你舍不得花两三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因为花的时间比电影票贵太多,如果电影还不好看,那简直要骂娘;你舍不得花时间和没有深交的朋友吃吃喝喝聊些有的没的,于是你自然摒弃了无效社交;你舍不得买东西的时候货比三家,而更倾向于宁可花多点钱来过滤,你不是用时间换钱,而是用钱换时间。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花时间 ——这句话开始成为你的信条。
2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网上有句话我特别认同:如果你想找人帮忙,去找那个特别忙的人帮忙,而不是去找那些比较闲的人。因为那个忙的人,只要答应了帮你,就一定会很高效地把事做好。反倒是那个闲的人,很可能会拖延低效,最终帮不了你。
所以你会明白,为什么越有能力选择悠闲的人,越是选择忙碌。而事业没起来,本应该忙碌的人,却往往越有时间。
马云前几年演讲的时候说,自己50岁之后退休,过自己喜欢的平淡日子。但你看现在他把公司交给下属,自己退休了吗?并没有,反而感觉他在网络上越来越霸屏,越来越忙了。
其实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正常的。
因为他的影响力更大了,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了,选择退休无所事事的成本已经大到根本无法计量。换句话说,他的时间更值钱,怎么舍得浪费。
所以,说白了,这是人性,就像人性里无底洞的贪婪、无休止的欲望。一个成功人士,只会把这些事情的优先顺序做个调整,而不可能只选择悠闲的生活。
财富越多,责任越大。
所以,当假期已经结束,大家都开始回到工作岗位,如果一个人的状态是“假期居然就这么快结束啦,我还想多玩几天,没休息够呢”,那么,很抱歉,这种心态的人,大多数(不是全部)事业还没有进入飞速上升期。
很多人不理解所谓工作狂的生活方式,觉得他们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其实不然,这些人确实在有意无意压榨自己的假期,但他们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作息时间。或者说,他们并不觉得别人在度假休息,自己就也要休息。
时间更自律,人生更自由。
3 真正的牛人都是反社交的
我发现,当我们还在渴望社交和连接的时候,很多牛人的行为,往往是反社交的。
我们热衷去高格调的场子,就可以结交些所谓的人脉。有什么饭局都要去参与,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时候的我们,会更重视可能存在的价值,而不太关注时间沉没成本。
而你会发现另一些人,他们生活更简单,更有规律,所以更专注,更有效率。因为他们早早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有个理论:你要了解一个人的段位,你只要看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时间,和如何对待你的时间。
比如我经常不能容忍的就是找别人代购还挑三拣四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觉得对方时间不值钱。所以当现在还有人问我说我在香港,能不能帮他代购某样东西的时候,除非我们关系好到不行,不然他就是不尊重我的时间,一定不是我的好朋友,而我一定会拒绝。
约会的时候女孩平白无故地迟到一两个小时,没错,一次两次的话可以被原谅,顺便编两句“亲爱的做什么我都喜欢”这样的鬼话。但如果总是这样,我不得不怀疑你的价值观,难道我爱你,是为了被你消耗成没有时间观念的傻瓜吗?
别耽误我回公司搬砖了好吗。
我有个读者特别有意思,她每次向我咨询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很主动发一个金额不小的红包,并且说如果我没有时间回答也没关系,搞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我说你不用这样,搞得我都没法拒绝,不戳红包是反人性的好吗。她很严肃地说,当彼此的时间价值不对等的时候,这是唯一体现尊重时间的方式了。
这不是钱的问题,我也不缺这些钱。这是意识层面的,这情商真高啊。
所以,你认为自己的hourly rate值多少,就大概知道接下来,哪些东西值得追逐,哪些东西应该放弃。
宁可对时间焦虑,也好过对时间无感。
打工者思维的人,未来将被淘汰
这两年自己开公司做团队,从领工资到发工资,从对上级负责到对公司负责,除了身份的转变,其实更大的变化来自不同身份带来的一整套思维变化。
领工资的时候,想的是工资什么时候到账,年底奖金有多少,明年会不会加薪,我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钱。而做老板呢,想的是我花出去的工资和成本,未来怎样才能赚来更多的钱,如何让团队和自己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原来那一套打工思维所带来的局限和陷阱,就是很多人的职场天花板。
1 打工者思维挣现在,股权思维要未来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打工者思维更多追求当下的稳定,所谓稳稳的小幸福,每天的小确幸;而股权思维更看重的是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还不错的眼前利益。
说白了,打工思维要的是现在,一分钱一分货的小作坊买卖心态;而股权思维要的是未来,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无所有,玩天使投资和杠杆,多少有点赌徒心理。
我倒不是说看重现在就是错,看重未来就一定好。因为这本质上属于风险保守型和风险激进型的区别,风格不同,没有对错。但问题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哪种思维更有利于长期发展呢?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跟我谈稳定,谈保障,我会觉得是个笑话。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被抛进时代快速发展的旋涡里了,而且未来的加速度还会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处的,不怕文艺的说法,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17年,我相信很多行业都会重新洗牌,或者加快洗牌的速度。我相信传统银行业的日子会更加艰难,互联网金融会渐渐满足大众理财需求,当政策更加开放,全套金融服务体系将更完善。我相信线上教育会真正迎来春天,看喜马拉雅、得到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平台增长的付费用户和不断进场抢夺赛道的投资人就看得出来,传统线下教育的市场份额会逐渐缩水。再加上AI(人工智能)和VR(虚拟现实)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奔向大众的视野,更多行业会失守城门。
我经常说,我的总结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我的未来判断,也只看到三个月。这点我特别欣赏混沌研习社的李善友教授,每次他发表完长篇大论,末了都要加一句,我所讲的,可能都是错的——我很欣赏他这一点。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大批所谓工作稳定、旱涝保收的人在困惑,为什么人家的收入在指数级增长,我的收入却连维持基本的线性增长都困难?
虽然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很大,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低估了互联网对自己生活和职业的冲击。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今后,这种场景我们会习以为常。
那些执着于当下打工者思维的人该醒醒了,只看当下的人,一般都赢不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