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本质》艾菲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4-06-27    访问量: 322

内容简介

《5分钟商学院》作者、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 倾情作序

这是一本专注于“思考的方法”的书。随书附赠独创开放式思维导图。

上半部分聚焦于本质思考,这种思考方法能够帮你看透问题本质,并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让你成为只需半秒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而不是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

下半部分则跳脱出思维的框架,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去思考,运用迁移思考、升维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让很多看似无解的人生难题得到了解答。

一旦有了不懈的、直击本质的思考,我们的成长就会没有边界,而这一切发生的重要基石就是思考能力,也就是艾菲本书的重点。艾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考的方法以及思考的疆域,我觉得这是一本必须要推荐给更多人的书,遂欣然做序,希望它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五分钟商学院》作者、润米咨询创始人 刘润

我们认为只要不断努力并持续忙碌便能终有所成,却忽略了成功要源自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把握。人生中的变化和人们应变化而产生的行动都有迹可循。唯打破幻象,直击本质,方能去伪存真事半功倍。艾菲的《直击本质》以鲜明犀利的思想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认识事物并把握其本质的方法与过程,非常值得一读。

—— 星巴克中国副总裁 李磊

是时候升维我们的思考力了,艾菲直击本质,带你开启思考之旅。正如有人说下棋的高手“他们看棋盘的方式已经跟我们不一样了”,一起努力吧,相信“没有人的努力是错误的”!

——武田制药大中华区总裁 单国洪

创办小站教育9年以来,我深感对于创业者来说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找到人和事的底层逻辑。《直击本质》刚好从底层操作系统来解剖现象背后的本质,并通过鲜活的案例来解析看似深奥的理论,建议每一位创业者和职场人士都潜心阅读,定能获益匪浅,实现个人认知的跃迁!

——小站教育创始人兼CEO 王浩平

我要推荐《直击本质》这本书,因为它会让你的人生算法得到升级。建议你每隔1-2年重读一遍,我相信每读一次,你的算法都会再次迭代升级!这本书将成为我公司新员工培训的两本必读书之一,另一本必读书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上海来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邱浩

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这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书的上半部是对“本质思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剥茧抽丝般的思考,下半部则跳脱出来,看向框架之外,让我看到了很多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与真实案例,很有启发!

——上海别样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黄晓凌

作者简介

艾菲 ,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思维导师;

36氪特约作者、ITT认证培训师;

前《财富》美国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主理人,关注者超过10万人。

致力于通过夯实“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两大基石,获得蓬勃丰盈的人生。

试读

第一章

直击本质·看透三个本质,可抵十年奋斗

著名商业顾问、《5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在他的《新零售》一书中写道:“新零售的本质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孔子之所以被尊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有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观”。可孔子为什么会有“天下观”呢?哲学家王东岳说,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观”,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很早就是大一统的国家了。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视频演讲,敦促大家要更深入地研究基本问题。他说,中国企业界和政治界的改革人士,虽然在推动改革和发展上做了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对千变万化的形势跟得比较紧,对背后的基本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而这种浅尝辄止带来的问题是:“对于本质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就事论事。”

在这三段话中,“本质”一词反复出现,然而,它们代表的含义相同吗?

显然并不相同。

第一段话中的“本质”说的是:新零售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什么是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问题。

第二段话中的“本质”说的是:导致“孔子具有天下观”的根源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这件事发生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问题。

第三段话中的“本质”说的是:要去思考千变万化的形势背后到底都有哪些基本的、不变的东西。因此,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这个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一问题。

可见,同样都是“本质”,代表的含义却并不相同。

一个是在说事物的根本属性,一个是在说问题发生的根源,还有一个是在说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但若仔细想想,这三者又有相通之处:不论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还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进行的探索与追寻,是对它为何存在的深度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本质”?半秒看透本质,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所谓本质,说的正是这三件事: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和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第一节

事物的根本属性一眼看透本质的人都有超强的概念能力

很久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我看过很多关于战略的书,书里教了很多制订战略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我感觉这些书始终都没抓住战略的根本,也没让人想透战略的关键。等实际运用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总结好的方法总是无法套用到现实中,我总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我始终都没理解“战略”的根本属性。

到底什么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写出一堆计划就叫战略,还是定个目标就叫战略?是想出一个愿景就叫战略,还是提出一个使命就叫战略?

都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选择”,而好战略就代表着“好的选择”。

在不了解“战略”根本属性的时候,我区分不出战略和目标的不同,无法制订出好的战略,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有的战略好,而有的战略差。

这就是必须首先理解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的原因所在。

如果不了解事物的根本属性,我们就无法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明白“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回答不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就无法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判断趋势。因此,当我们学一样东西、理解一个事物、论述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趋势的时候,都得先从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入手。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学习哪门学科的知识、掌握哪个领域的技能,都是从“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的。就像小时候学习一门学科时,我们一开始大多会从学习一个个的定义开始。

所以,思考及解决一个问题的起点,正是对事物根本属性的思考与理解。因此,事物的根本属性就是我们要去思考的第一个“本质”。

可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等同于这个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它的那个根本原因。比如,我们一旦知道了凳子的本质是一个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么就会知道一个金属制作的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一个冰块制作的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

可是,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已了解了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当你能够做到以下三件事中的任何一件时,你就了解了。

给出清晰的定义

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

打出精妙的比方

什么是“给出清晰的定义”?定义是明确事物内涵的逻辑方法,具体来说,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因此,当你能给一个事物以相对准确的定义时,就肯定是掌握了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比如,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

什么是“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如果我们能对一个事物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比如说出了“谈判就是找交集”,将“谈判”与“找交集”做出了准确的类比,那一定是了解了“谈判”的根本属性。

什么是“打出精妙的比方”?能够打出精妙的比方就意味着,我们能将一个抽象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生活、工作中常见事物的根本属性画上等号。这时,我们才能打出一个精妙的比方。比如,《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打过一个精妙的比方,他说,恐怖分子就像是一只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但它自身没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它就钻进公牛的耳朵里,让公牛发疯,然后冲进瓷器店。在这个比方中,赫拉利将恐怖分子比作“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这一比方十分精妙。而其精妙的原因就在于,它切中了恐怖分子的根本属性:单薄的自身能力,以及庞大的目标。

图1-3 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这就是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三种表现形式,接下来我会逐一解读。

给出清晰的定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因为想要给“人”下个定义,还闹过一个笑话。

他说:“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第欧根尼就拎了一只被拔了毛的鸡过来,看着柏拉图说道:“这就是你说的人。”

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笑话,可它竟然出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他没找到“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也就无法给“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在过去几年中,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零售业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零售巨头沃尔玛2016年一共在全球关闭了269家门店,裁员1.6万人;仅2017年上半年,沃尔玛在中国关闭的门店数量就达到16家之多。就我而言,这几年我几乎从未逛过超市,只去过24小时便利店或特别小且有自己特色的超市。商场也是一样,我已经很久不在商场买衣服了,如果去逛商场也只是为了找家餐厅吃饭。

然而,就在我以为传统零售业逐渐萧条的时候,新类型的零售——电商却在迅猛发展,同时,零售总额其实也在增长。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比2016年增长了10.2%。

为什么会这样?对于零售业来说,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要想解决“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问题,就得从“事物的根本属性”开始分析。

在这里,我们要谈的事物是“零售”,所以,我们应该从零售的根本属性开始思考。

首先要思考的是:零售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把货物卖出去就叫零售,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叫零售?是必须有个场地购物才叫零售,还是只要有买卖发生就叫零售?

著名商业顾问、《5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给零售下的定义是:零售就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

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有人家里养羊,有人家里种水稻,有人想吃大米,有人想吃羊肉,于是产生了交换,最后形成了集市,集市就是连接“人”与“货”的“场”。今天的百货公司、超市、便利店也是将“人”与“货”连接在一起的“场”。再后来,出现了电商。但不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有赞商城、微商,都是一个个的“场”,卖家拿着“货”去连接“人”,或是 “人”去找“货”。

可见,不论零售业如何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不论它经历了多少次的变革,它的根本属性都从未变过,零售就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

这就是零售的根本属性,也是零售的本质。

而接下来的所有问题,比如,到底什么是新零售?无人售货超市到底是不是众望所归?如何才能在新零售的大潮中取得成功?未来的零售业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基于对零售根本属性的深刻理解。

没有了最开始的清晰定义,这些问题将无从讨论。

只有在明确了“零售”的定义后,我们才能说“新零售是效率更高的零售”。而如果想要提升零售的效率,将“旧零售”改造成“新零售”,就得从“人”“货”“场”这三个零售定义中的元素出发,去进行改造和提升。比如,用数据赋能,提升“场”的效率;用坪效革命,提升“人”的效率;用短路经济,提升“货”的效率。而这一切分析与实践的起点,正是基于最初对于“新零售”的根本属性的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本质思考非常重要。

对事物根本属性进行思考,除了能帮助我们解决商业问题,还能帮助我们解决个人问题。

有位朋友跟我说,她的老板说她情商低,因为她与同事们的关系不像团队里其他人与同事那样亲密。

于是我问她:“你认为什么是情商?”

她答道:“我觉得所谓情商高,就是让人喜欢自己吧。”

当一个人与同事的关系不如团队中其他人与同事那样亲密时,就能将其归结为情商低吗?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好话,会拍马屁,能和各种人打成一片吗?

想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情商?

《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给情商下过一个定义:情商指的是一个人管理自我情绪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情商体现在敏锐的情绪察觉与极佳的同理心上。它并不意味着要跟所有人打成一片。

作为优势教练和个人成长教练,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发现,是否能与周围的人形成非常亲密的关系,与他们打成一片,其实更多与个人天赋有关。

根据盖洛普的优势理论,决定一个人能否与很多人打成一片的天赋是“取悦”;与此相对的另一个天赋,名为“交往”。拥有“取悦”这一天赋的人喜欢与很多人建立关系,但这些关系都相对较浅;拥有“交往”这一天赋的人虽然只爱跟少数人进行交流,但这些交流往往都非常深入。

写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我这位朋友与同事们的关系不像团队里其他人与同事那样亲密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她的情商不高,而是因为她拥有不同的天赋。她的“取悦”天赋并不突出,然而,她的“交往”天赋却非常明显。

如果没有“什么是情商”的有力发问,以及之后对于情商根本属性的本质思考,她就无法成功解决这一困惑,同时也就失去了对自己进行深刻认知的机会。

所以,当你能用“下定义”的方法说出事物根本属性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清晰界定不同事物的能力。而这就是理解一个事物、学习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趋势的重要起点。

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

以前,我经常羡慕那些能够“一语道破天机”的人,感觉什么复杂概念到了他们的口中,都能变成一句浅显易懂的话。

后来我终于明白,这不过是“本质思考”的一种体现,他们将对事物的定义变成了关于事物的一个准确的简单类比。这是一句直截了当的大白话,就算是一个不爱动脑的人也能轻易听懂。

比如,什么是“谈判”?

百度上是这样说的:谈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谈判是指除正式场合下的谈判,一切协商、交涉、商量、磋商等,都可以看作谈判。狭义的谈判仅指正式场合下的谈判。

而如果用“准确的简单类比”来表达,就是一句大白话:谈判就是“找交集”。

前者是一个定义,而后者就是一个准确的简单类比。

如果是定义,那就得遵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定义”的定义,即定义=属+种差。“属”说的是这个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的相似之处,而“种差”说的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亚里士多德对“人”下的经典定义就是“理性的动物”。在这个定义里,“动物”是与“人”最贴近的类别,这是人的“属”,也就是相似之处;而“人”又与动物有着不同的特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理性”,所以“理性”就是种差,也就是不同之处。可见,当我们找到了事物的“属”和“种差”,并将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去定义一个事物了。

而准确的简单类比无须遵循这个定义的法则,只要事物A与事物B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根本属性,你就可以用“事物A=事物B”的方法去做出简单类比。

如果我问:“什么是愤怒?”你会如何作答?

产品运营专家梁宁是这样回答的:

愤怒就是感觉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动物都有自己的边界。我们可能都见过一只狗、一只猫用尿液来划定自己的领域。如果在自己划定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之前的这只猫就会感觉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它就会愤怒。人的边界呢?就是自己存在感的边界。比如在职场上,一个人抢另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侵犯了别人的边界。比如,两位女士开车时发生了剐蹭,她们不一定愤怒;但如果一个女人的老公的大腿上坐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肯定就愤怒了,因为边界被侵犯。

什么是恐惧?在一只猫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之前的这只猫的边界被侵犯,它就会愤怒。但如果来的不是另外一只猫,而是一只老虎,之前的这只猫就不愤怒了,它会恐惧。几个人要来拆你家的房子,你可能会愤怒。但如果龙卷风来了,你就不愤怒了,你会恐惧……

所以,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这就是对于“什么是愤怒”的准确简单类比。

当你能用“准确的简单类比”说出事物根本属性的时候,你不但能拥有“一语道破天机”的能力,还能在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建立非常准确的本质上的联系。比如,梁宁就在愤怒与恐惧之间建立了本质上的联系。而这能让我们更加有效地理解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事物,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打出精妙的比方

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小米生态链出现的原因,也不能理解在小米生态链中,为何会有很多诸如毛巾、旅行箱之类的产品,直到看见了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把这些流量变成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来顺便烤一些红薯。

当看到这段话时,我才忽然明白,原来这是小米生态链中的“烤红薯生意”。

这就是打出精妙比方的奇妙之处。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