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读唐诗》王晓磊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10-16    访问量: 67

内容简介

自媒体写作的高峰六神磊磊力作

一本又有趣又涨姿势的唐诗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横跨了从南北朝末期到唐朝的四百年历史,既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又不拘泥于此,他紧贴大唐的历史,加以丰富的细节,把诗人们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来讲述。他们也“刷着朋友圈”,喝酒撸串,在人世间策马奔腾。作者别出心裁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叙事变得妙趣横生,再加上幽默风趣的“六神体”,把一段段诗歌的起转承合、刀光剑影、爱恨情仇娓娓道来,带你领略大唐精彩绝伦的诗歌江湖,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重温最温暖最风雅的唐诗记忆。

【编辑推荐】:

■毫无疑问,六神磊磊是当今自媒体写作的高峰。

他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罗振宇、鲁豫、蒙曼、史航、张帆、史杰鹏、野夫、十年砍柴………他们都爱六神磊磊。

他是草根英雄,追随者无数:粉丝近千万,篇篇十万加。文章不胫而走,常常霸屏,创造了自媒体写作的奇迹。

他是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个人新媒体”获得者。

■究竟为什么,他让千万人喜爱?

他让人忍俊不禁。毫无疑问,六神磊磊是有趣的。“世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有趣的灵魂,写有趣的文字。他的文字,从来不为了取悦而撩拨,而是让你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甚至毫无预料地,捧腹大笑。

他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被他用活色生香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从初唐到晚唐,重要的人物,他用轻盈的笔触,栩栩如生地还原在我们面前。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唐诗的力量与美。

他对人性洞若观火。这世上的儿女情长、世态炎凉、升迁贬谪、草莽英豪、离愁别恨,细微之处见人性,让人禁不住怀疑,这样的对人性、对官场、对世情的洞察,怎会出自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之手。

他温柔敦厚,深情,正直。无论是对唐诗的流失散佚,还是对老杜的一往情深,无论是四杰的多舛命运,还是杜甫对李白的“基情”,他对人,对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了解、同理、正直和深情。所以,北大的张帆教授说,他的价值观和我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浅近的唐诗入门读本。六神磊磊用了两年的光阴,倾情于唐诗,写出一个轻谐版、深情版、史诗版的唐诗三百年。只要你常用汉字,懂得21世纪的汉语,通过这本书,你和唐诗的距离,就只隔着一道矮墙。

【名家推荐】:

六神磊磊是我很关注的写作者。这本著作寓庄于谐,举重若轻,堪称一部鲜活的唐诗小史。

——张帆 北大历史系教授

六神磊磊是个有趣的人,他读金庸,读唐诗,都别有天地,自成一家。

——蒙曼 著名学者

唐诗比他熟的,远没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诗远没他熟。这是我平生所见有关唐诗可读性最强,见解最精辟的书。读完这本书,你对唐代那个诗歌的锦绣之世,将会有不亚于专业程度的了解。

——史杰鹏 历史小说家

认识六神磊磊是因为做节目,然后就关注了他的公众号。这是个技术加力气活,常常这一分钟刚收藏,下一分钟就没了。虽然麻烦,却莫名觉得他酷酷的。只是,老忘记他是我广院的师弟,感觉他更像北大的。这样说没有贬低或抬高,只是,气质是个难以言表的东西,文艺范,艺术范,文学范,文化范,各不相同。

一直羡慕写字的人。一个人,一支笔,不用抛头露面,不用和周围你来我往,安全,逍遥,孤独。只是,想想他每天下午2点带着手机电脑和茶在咖啡馆写作,我都替他焦虑。在节目中他曾气定神闲地对我说,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忘记的准备。我们都会被忘记,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要努力被记住。这也是文字的意义。

——鲁豫 著名主持人

说唐诗是通向中国文化的一扇门,直到遇到六神磊磊这个把门人。他逆转了这扇门的方向。从此,唐诗不仅通向古远,还通向当下。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第一次读六神磊磊,就想到六神花露水,至今难改。他评金庸,我想的是他有多么666,多么神,现在看他笔涉唐诗,则触目皆趣,趣里是一花一世界,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想,他可不就是一瓶六神花露水么。

——史航 著名编剧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公号,说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原创一个很难超越的标杆亦不为过。六神磊磊以金庸武侠小说这个大IP为基本盘,用笔如剑,纵横千古,落在当下,谈世道人心,说兴亡成败,让读者大呼过瘾。

以金庸武侠这个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手,不知凡几,为什么六神能一起绝尘?我以为关键在于他对中国古诗词特别是唐诗烂熟在胸,更难得的是他既能以现代人的视野来读唐诗,又能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体察古代诗人的情感与胸怀。如此读唐诗既没有古今之隔,又不流于戏说的油滑。六神磊磊读唐诗,颇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趣。了解六神磊磊如何读唐诗,才能明白他解读金庸武侠令众人如醉如痴的功夫从何而来。

——十年砍柴

作者简介

王晓磊:

笔名六神磊磊,曾为时政记者。著名自媒体人。2013年12月开设专栏“六神磊磊读金庸”,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成为最有影响的自媒体之一。获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媒体”(个人)等奖项。

除了评点金庸外,六神磊磊的“唐诗系列”也大受读者欢迎。由于风格独特,有个人见解,其单篇唐诗题材文章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往往迅速阅读传播数百万次,成为当前新媒体上的一大景观。

试读

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

距离今天大约四百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权势熏天的时候。

在浙江海盐县,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一件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书记,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1]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的集子,很难吗,用得着这么发狠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那么多搜索引擎。你要查找一首诗,就要翻无数的书,说不定还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也不一定能抄到。

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集,会怎么样?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

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

先问一个好像不太严谨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那么它的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

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之一。要是拿武侠小说打比方,张先生的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的级别了。

然而,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代人在编一本乐府诗集时,收录了张若虚的这首诗, [2] 让它得以流传下来。不然,我们压根不会知道这首诗。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湮灭失传?

王之涣、张若虚同学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 [3] 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 [4] 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后……失传了。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 [5] 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

同时期的另一个大腕儿王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开元年间他写了成百上千首诗,最后十成里留不到一成。 [6]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他的诗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抄本残卷,攒成集子,让我们感受王勃的风采。

这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仍然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曾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糟糕,大家才记不住吗?不是的。即便是名动一时、口口相传的诗文,也照样会亡佚。比如唐代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比汉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水平都高。 [7]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又比如晚唐诗人韦庄,不少读者都知道他那首浪漫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韦庄还有一首非常珍贵的长篇叙事诗,叫作《秦妇吟》,详细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前后的历史画面,其中有一句,是写农民军进入长安后的景象的,尤其有名,叫“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可是《秦妇吟》的全文却不幸亡佚了,宋、元、明、清四代人都没能读到它。万幸的是,后来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一首长诗的抄本,仔细一辨认,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秦妇吟》,我们这才有机会见到它的真面目。

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何况,过去不少学者编诗集有偏见。有的人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的诗选得很少。有的人只爱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犷豪迈的一首都不选。

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作《唐诗纪》。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不满意了:“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记漏了,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吗?” [8]

他下定决心:我距离唐朝已经七百年了,再不编一本完整的唐诗出来,我们怎么对得住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有人不解:老胡,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干,凭什么能干成?

老胡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

所谓“万卷藏书”,一点儿也没有吹牛。他家有一个巨大的藏书楼,叫作“好古楼”, [9] 包罗万象,“收藏图书万余卷”。除了藏书,老胡本人的学问也很渊博,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 [10] 他还涉猎广泛,连兵书都啃,连当时的抗倭名将“刘大刀”刘铤都是他的朋友。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我不但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

“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个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千古。

“我不但要收录完整的诗,还要收入断篇零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

我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时,每当读到大高手黄裳写《九阴真经》这一段,就往往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编全唐诗的情景来。

秋去春来,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天,胡震亨放下了笔,完成了这部著作。此时已经是1635年,他已整整工作了十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

这部超级大书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干之数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十签,不但收录了当时最完整的唐代和五代诗,以及词曲、歌谣、谚语、酒令、占辞等等,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

更夸张的是,老胡还不过瘾,又用了七年时间,吭哧吭哧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

这时,已经七十四岁的老人方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这才叫不辜负我的时代。

这样一个人,《明史》中却没有他的传,各类书籍史料中也没见过他的一篇生平传记传世。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著,《明史·艺文志》里收录了他不少书。 [11]

那么,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早呢。

第二位牛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作钱谦益。一听到这个名字,估计立刻有人开骂:“呸!大汉奸!千刀万剐他!”

没错,你可以叫他大汉奸。他本来是东林党的领袖,明朝的礼部尚书, [12] 却带着老婆投降了清朝,做了大官。不过,“大汉奸”就一定都只做大坏事吗?历史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咖。如果当时要成立一个唐诗学院,他老人家铁定要当院长、副院长的。直到今天,你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没法不读他的注。 [13]

老钱也下决心要编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地搞了很多年,大约已编到了数百卷的规模,怎奈天不假年,挂了,没能完成。

他的遗稿遭际很惨。要知道,当时是什么年代?那可是金庸《碧血剑》故事发生的年代,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他的书稿也七零八落,今天丢一卷,明天丢一卷,逐渐亡佚过半,眼看就要丢光了。

幸亏另一个牛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季振宜——我写文章从不会随便提生僻的名字,一旦出现了人名,就说明他确实很重要。

这个人,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不要问我为什么,天才的世界我也不懂。季振宜发现了老钱的残稿,大感兴趣,他接过前辈的火炬,开始了全唐诗的编纂工作。

季振宜来编唐诗,条件得天独厚。之前我们介绍过的胡震亨、钱谦益两位,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但季振宜同学的藏书比他俩人还猛。猛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江南几个最大藏书楼,包括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 [14] 钱曾的“述古堂”、赵氏的“脉望馆”等,其中许多珍贵的藏品都归他继承了,可谓天下精华集于一身,江湖人送外号“藏书天下第一”“善本目录之王”。

这位季同学还超级有钱,所谓“国朝巨富”, [15] 家里豪宅无数、童仆如云都不必说了,光是昆剧戏班就养了三个。正是因为季家人如此豪富,才可以不惜代价地藏书。据说他家里有的书一本就价值六百金。

他家的藏品又牛到什么程度呢?别的不细说,仅举两件他老爹的藏品,你随便感受下:

一件叫作神龙本《兰亭序》,是王羲之《兰亭序》传世最精美的摹本,没有之一。众所周知,《兰亭序》的原本没有了,神龙本《兰亭序》是最珍贵的。

另一件叫作《富春山居图》,没错,就是现在大陆收了一半、台湾收了另一半,林志玲女士在电影里玩命抢的那个绝世大宝贝。

有钱、有书、有斗志,季振宜开始挑灯夜战,全力以赴编全唐诗集。又十年过去了(这些牛人编书,动不动就是以十年计算),他终于编出了一部宏伟的唐诗集,共七百一十七卷,每年他仅是诗人的小传就要写两百篇。

仿佛上天的安排般,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

现在,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三位牛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把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第四个牛人于是出场了。

他是大家的老熟人,金庸《鹿鼎记》的主角之一——小玄子,又称康熙皇帝。他酷爱唐诗,对过去那些唐诗集总觉得不够满意:

“唐人搞的唐诗集子,不够好,toosimple。

“宋人搞的唐诗集子,错漏很多,naive。”

发完牢骚,他撂出狠话:朕,爱新觉罗·玄烨,要把我收藏的所有唐诗集拿出来,搞出一本《全唐诗》,让子孙万世都可以读到!这本书,一定要牛,要猛,要全!

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他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康熙无比郑重地给了曹寅两部书稿:

“这是季振宜的《唐诗》,这是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朕都已经集齐了。你拿着它们,去召唤神龙吧!”

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编全唐诗整整八十年后,曹寅督率十位饱学的翰林官,在扬州开局修书,大张旗鼓,编纂《全唐诗》。

这是集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一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诗》放在了康熙的面前。

康熙很激动,很兴奋。这可是中国所有大一统王朝里唯一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啊!他润笔磨墨,亲自给这部书写下了骄傲的序言: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他可能想起了李白的话:“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现在,朕可以辉映千春了。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