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05-09    访问量: 15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黄征宇

内容简介

本书缘起于作者自我规划的一门人生课程。

他把自己认为的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六个点:身体健康、情绪把控、思维突破、人际关系、事业工作、财富管理,统统串联起来,组成了一门真正属于自己、可以终身学习的人生课程。

作者走遍全球,不断寻找和拜访世界上在健康、情感、思维、关系、职业、财富这六个方面最好的老师和最权威的人物,并将学到的知识融于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体会到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全方面地成长和进步,体会到作者分享这段人生经历时希望大家在各自人生征途中都能走得更加顺利、更加成功的拳拳之意。

作品目录

序 / 006
第一章 健康筹码只有一次,人生可以怎么长赢
引文 扔掉你的坏唱片 / 012
第1部分 能量摄入 / 015
第2部分 终身运动 / 030
第3部分 掌控睡眠 / 045
第4部分 激发潜能 / 054
第二章 你不管理情绪,就被情绪操纵
引文 令人恐惧的周末电话铃 / 064
第1部分 读懂表情 / 065
第2部分 你理解的情商可能是很狭隘的 / 074
第3部分 FBI神探教我破解肢体语言 / 089
第4部分 去到情绪的深处 / 096
第5部分 动起来,情绪好 / 114
第三章 改变思维,让思维决定情绪
引文 饱受精神创伤困扰的美国退伍军人 / 125
第1部分 NLP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 / 128
第2部分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 137
第3部分 随机应变,我不是我 / 149
第4部分 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内观禅修 / 153
第四章 谁在影响我们,谁在定义关系
引文 华尔街的世纪骗局 / 169
第1部分 直达人心的影响力 / 172
第2部分 充满冲突的社群实验 / 188
第3部分 让男人成长的“男性计划” / 203
第4部分 与命运有约 / 224
第五章 未来正在颠覆,事业如何掌控
引文 来自80多年前《思考致富》的启发 / 241
第1部分 我们都应该拥有“大头脑” / 244
第2部分 用思维和心态掌控商业 / 262
第3部分 拥有事业,更要拥有个人品牌 / 278
第4部分 在不确定的未来如何获得事业成功 / 292
第六章 塑造创富思维比创造财富更重要
引文 那些“财务自由”的人怎么过 / 303
第1部分 财富管理——重要的是你的财富观 / 307
第2部分 风险投资——寻找独角兽之路 / 323
第3部分 证券投资——质疑和自信的矛盾统一体 / 334
第4部分 未完待续的“英雄征途” / 346
后记 / 355
感谢 / 358

创作背景

因为事业上与合伙人分道扬镳,作者决定拿出一年时间,完成自己设定的人生MBA的课表。

作品评价

在健康、情感、思维、关系、职业、财富这六个方面做到相当好的人不多,很多人都只是单方面的成功。但相信,人生是可以获得全方位成功的。如果能在这六个方面有所改善,那人生必定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自我成长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提升,作者在这六个方面做深入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我亲身实践后的心得。作为繁忙的都市人,如何在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实践并坚持下去?作者为此设计了很多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发现自己真正找到了一条可以一辈子走下去的完满之路。很多人认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中绝大部分元素将不可避免地后退、衰弱并逐渐消亡。但各种学习和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至少在上述的六个方面里,我们完全可以有不断的进步和成长的空间。并且,这六点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上过的课程越多,和导师的沟通越深入,自己的体验越深刻,我就越感受到原来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令人兴奋的是,这条路已经豁然开朗,而且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我清楚地看得到未来,所要做的就只是坚定地、持续地走下去而已。

作者简介

黄征宇,金融科技服务及跨国投资专家、宇沃资本美国董事长、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白宫学者、亚洲协会21世纪青年领袖、考夫曼基金会学者、英特尔前董事总经理。

1977年出生于上海,10岁移民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哈佛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英特尔公司的7年中,曾主导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政府之间的项目合作。
2009年,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授权下进入白宫,并在美国国务院担任国际开发署署长特别助理。

完成白宫学者任期后,回到中国创办“宇沃资本”等多家企业,开启跨国创业之路,致力推动资本、商业、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融合。其个人著作包括《征途美国》、《终身学习》等。

试读

第一章

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人生才能长赢

引文

扔掉你的“坏唱片”

想成功就该牺牲健康吗?

作为一名去过70多个国家,在5个国家居住和工作过的“70后”,我能深刻地体会到,20世纪末以来的科技飞速发展和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本质性的巨变。交通方式、行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使人们创造出亘古未有的财富,给社会带来海量的物质幸福。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也承担着来自信息时代的各种烦恼和压力。

在创业时,几乎每一天,我都会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更晚,等到躺在床上已是凌晨时分了。这时候,我多少会抽点时间放松一下,看看新闻,上上网或者看一部电影,这样不知不觉就拖到一两点钟才睡。每天早上9点是固定的晨会时间,所以我最迟必须8点起床,这样算下来,睡眠时间常常不足6个小时。

在这期间,即使睡着了,我也常常会半夜醒来,满脑子都是如何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充满了对业务的担心和焦虑。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凌晨1点入睡以后,5点便惊醒过来,然后便睁着眼睛躺到8点。一晚上下来,不但身体的疲累没有褪去,人也更加焦躁。

早上起来,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怀着不爽的心情,还没有完全睁开眼睛,打开手机一看,发现各种新问题扑面而来,有很多邮件和信息等待回复;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公司都有一些新状况,比我前一天晚上所顾虑的东西又多了一些。

匆匆洗漱完毕,通常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吃顿早饭,只能往嘴里随便塞点东西就出门。一进公司,便一个会议连着另一个会议。很快就到了中午,午餐通常是一个商务饭局,因为早上没吃饱,加上开了一上午的会,到了中午我通常会多吃。所以下午不可避免就会感到特别困,但会议还得接着开,问题还得处理。

那时候,我在健康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应该就是坚持运动了。每天下午4点前后,在工作相对空闲的时候,我就会去附近的健身房。但运动的时候,我常常感觉浑身乏力,没办法专心投入,总觉得健身不是为了让身体保持最好的状态,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能偷懒就偷懒,常常看手机查邮件。

运动完回到办公室大概是5点钟,还有1个小时可以处理工作。晚饭的时候和中午一样,饥饿感很强,又吃了很多东西,还会喝点酒。如果晚餐之后还约了别的朋友小聚一下,基本要在11、12点才能到家。

即便9点多回到家,我还要处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然后每一天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事情多,吃得乱,不专注,睡不好。渐渐地,我的状态越来越差。

对这种事情,美国人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坏唱片”,意思是说,同样的话、同样的内容,总是到不了结尾就又从头开始了。我那时的状态就有点像坏了的唱片,每天都会带着焦虑、迷茫的情绪,顶着压力,机械化地工作、吃饭、睡觉。

与我们的先辈相比,我们对“外”了解得极多,对“内”了解反倒很少。信息时代的我们面临着许多“顾此失彼”:

●看似在饮食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些质量和数量上都极大丰富的食品供应却让我们养成了没有目标、缺乏控制、不尽合理的饮食习惯,甚至沦为垃圾食品的牺牲品;

●看似站在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但养尊处优、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却使得我们在运动机能上产生了“退化”的危机;

●看似聪明机智,发明创造无所不能,掌握了各种高科技手段,但依然无法解决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不治之症”——“失眠”,我们也不完全清楚大脑思维和我们的身体之间究竟如何互动;

●看似拥有很多设备、物品和措施来帮助自己抵御外界变化,但同时也画地为牢,人为地与大自然隔绝开来,而且为物所役,越来越依赖身体以外的东西,忘记并失去了原本属于自身的强大能力,尤其是强大的内心和自我免疫能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时代反倒加速了人们对健康的透支。一方面,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创造更多的业绩,获取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很多体力劳动也交给了工具或机器,我们反倒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更多地用在了消费、娱乐等方面,而忽略了对自身的挖掘和锻炼。

那么,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吗?我们真的明白该怎么打造自己的健康吗?如果把人看作一台机器,我们自己完全可以为这台机器提供最好的原料,不断运转升级,完成自我修补,避免出现故障。我一直认为,在信息时代革命的本钱首先是自己的健康。

我们往往把很多困扰和限制归咎于外界环境,但其实真相往往是相反的:

●当我们不自觉地选择了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了这种不健康饮食方式的影响,而且也不太了解其影响我们的方式,所以才没有对自己多加控制,从而放纵了自己的选择;

●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各种压力,导致精神紧张、睡眠质量不佳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人体对外界的恐惧的一种本能反应,如果我们选择逃避恐惧或焦虑,而不去面对,这些症状是不会自己消失的;

●当我们对自己说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某些运动时,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做了思维限制,或者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不愿意去成长和突破;

●另外,很多人会把解决疾病和恐惧的责任交给医生或药物,忽视了大脑和身体的信息互通,甚至放弃了选择积极通过调节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疾病的努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获得成功却把本钱都输光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健康被我毫不犹豫地安排为我“英雄征途”的第一课。我请教了世界顶级专家,学习各种成功案例,汲取一切能获得的养分,从饮食、运动、睡眠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不断打造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试图重新塑造一个精神奕奕、能量源源不断的现代人。

第1部分

能量摄入

第1节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在2014年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健康吗?”我应该会很肯定地回答:“当然,我非常健康。”事实上,和多数同龄人相比,我的身体状况的确算得上非常不错。我的体重常年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没有臃肿的“啤酒肚”,没有“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也没有其他常见的都市病。我平时坚持运动,不仅每天都去健身房锻炼,每个周末还会练上两个小时的泰拳,通过这门格斗技艺锻炼自己的力量与敏捷度。

所以,当我某次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起“健康”这个话题,说到自己最近一次的身体检查情况不如上一次时,很多人都笑着说我太“矫情”,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你每天都这么忙了,居然还有时间做运动?真有——‘毅力’!”也有人对我说:“你才30多岁,只是胆固醇指数高一些,这怕什么呀?一旦人到中年,这些问题都变得稀松平常了!”

的确,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还不如我。更让人担心的是,“啤酒肚”“三高”和脂肪肝仿佛成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年男子的标准配置,“啤酒肚”甚至还被冠以另一种自我安慰的称呼——“将军肚”。

虽然我算是同龄人中的少数派,甚至可能是“最健康”的那个,但我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且每况愈下。

体检数据可以说是最公正的。在最近几次例行体检时,医生在看完检查报告后都会提醒我:“坏胆固醇”指数又比去年高了!虽然“好胆固醇”指数处于优秀水平,整体综合指数不错,但还是需要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调整。

睡眠方面的检测数据虽然没有,但我也逐渐感到睡眠状态的下滑。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对我白天的工作状态影响很大,经常导致我心情不佳。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我开始有些心力交瘁,渐渐感到精力不足。

于是某次在健身时,我向私人教练请教,问她有没有好的改善方法。她笑着告诉我说:“以你这个年纪,能维持现在的状态已经非常不错了。一般来说,30岁以后的身体各项指标中,脂肪比例每年会有1%左右的增加,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如果你觉得累,那就给自己放几天假吧。”

体检数据变差、睡眠欠佳、精力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健康指数必然会下滑吗?工作和健康真的不能兼顾吗?

在内心深处,我其实并不接受这个观点,更不愿得过且过,就此沉沦下去。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接触过不少世界顶级企业的CEO,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我的一位朋友沃伦·拉斯坦德(Warren Rustand)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年轻时曾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后来成为白宫学者并服务过五位总统,同时他又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着17家公司的总裁,其中有5家成功上市。到目前为止,70多岁的他仍然担任了3家公司的管理层职位。他的个人履历如此丰富,事业如此成功,竟然每天还能抽出一个半小时来运动!

在美国时,我身边很多中年甚至年龄更大一些的人能完成全程马拉松(约42.2千米)长跑,成绩还相当不错;有些人可以坚持每年参加铁人三项赛、徒步越野或者攀岩等体育项目。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和各个国家,他们不是职业运动员,却依然可以不断地挑战自我,既在事业上获得好的成就,身体也很健康,运动上也取得好的成绩。

所以,不只是职业运动员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普通人中也有很多事业成功与身体健康兼顾的正面案例。这就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动力。虽然自身的体检指标在走下坡路,但我心里很清楚,首先是不能向目前的状况低头、任其下滑,其次是必须采取措施遏制、扭转下滑趋势,然后再努力改善提升,而且一定要找到最好的老师或专家,借鉴好的方式方法,去实现我对自身健康的扭转和改善提升。

对我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健康?简单讲就是有充沛的能量,能保证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定义看上去很简单,但在一开始,我实在有太多问题想搞懂了,例如:如何分辨好的食物,如何建立好的饮食习惯,从而获取最好的能量;什么样的运动是适合自己的,怎样才能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更好地释放能量,让身体各项健康指标更好地升级;如何获得最好的睡眠,从而更充分地恢复精力;如何提前预防疾病的产生,不受病痛的困扰,从而可以不间断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虽然一辈子很长,但一天其实就是浓缩版的一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相当于经历了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完整过程。尤其是当你对明天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因此,如果把每一天当成一辈子来过的话,我们显然希望自己拥有足够的精力,每天活得更加精彩。

于是,我制定了在健康方面想要达到的目标:

●改善饮食,从好的食物、好的营养中获得好的能量;

●有一个科学的健身运动规划,能够适应我忙碌的生活;

●改善睡眠质量,获得精力充沛的良好感觉;

●防患于未然,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第2节

我们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不容易改变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的社会风潮一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流行一时,这句谚语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要吃得健康,身体才会健康”。我借用这句谚语,意在说明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言,影响是非常直接和重大的。

从人体能量流转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是一边摄入能量,一边释放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把饮食问题首先看成是“如何摄入最好的能量”,之后再去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去输出能量”。

我有一位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他在某家跨国食品公司担任高管。这位同学告诉了我一个很多消费者并不知晓的行业秘密——大型食品公司每年在调制食品口感方面所投入的研发经费,动辄高达数十亿美元。他们在长期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中,发现了许多食品市场的特征、规律和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特别偏爱甜、咸、油这三种口味。

不要小看这一发现,它可是许多人类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先说第一方面。在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由于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常常食不果腹或者有了上顿没下顿,人类不管生理还是心理都对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存在着强烈的渴望,因而人类的味蕾在进化过程中对糖、盐、油脂类食物变得特别敏感。一旦有机会获得这些食物,早期人类就会大量摄入,把能量储存起来,以抵御随时可能因食物匮乏而带来的饥饿,久而久之在心理上也形成了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样的进化历程和基因记忆,使得对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在人类的记忆中一代代留存了下来,即使在食品非常丰富的现代社会,也依然如此,不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消除。

所以大型食品公司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尤其注重设计和研发这三种口感的食品,也因此得利,销量和收入都非常可观。你也可以试一试,当你觉得某款零食特别好吃,甚至好吃得停不下来的时候,不妨仔细回味一下,它是否符合了甜、咸、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口感。

但事实上,在当今食品供应极为充足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并不需要每餐都吃那么多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经过深度加工的食品可以说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产生一定量的反营养物质。食品中添加的人造化学制剂、残留在蔬果上的杀虫剂、高温煎炸烹调时产生的高致癌性物质等,都属于反营养物质,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

第二方面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食物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角色,反过来对人们产生了各种心理影响。一些食物往往因被社会文化赋予了特定的心理意义而备受人们的追捧和热爱。

比如,在各种电视连续剧、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女主角在失恋之后,常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边哭一边往嘴巴里塞着食物。这时候,食物就成为一种精神慰藉,其心理意义远大于解决饥饿的生理意义。又比如,一碗香气四溢、热乎乎的鸡汤,对漂泊他乡的游子或者思念父母的学子来说,其温暖的心灵抚慰作用也超过了鸡汤的实际营养价值功能,人们也由此创造出各种“心灵鸡汤”,带给我们的激励或抚慰作用远胜其实际价值。

我想起我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场景。在美国某次会议过程中,秘书给我们端来了一大盘巧克力曲奇饼,放在了会议桌上。随后我注意到,大家的讲话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眼睛时不时会瞟向那盘曲奇。要知道,曲奇是一种典型的“妈妈美食”,几乎每一位美国妈妈都会利用午后的时光,为孩子们烤上一盘曲奇饼作为休闲甜点。因此,此时出现的这盘巧克力曲奇仿佛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以其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冲淡了会议室凝重的商谈气氛。

当时,在座的一位CEO站了起来,认真地对大家说道:“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话,我想把这盘曲奇先放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嘴里在谈着事情,心里却老想着吃掉它。”说着,他就把盘子端起来,放到了身边的一把空椅子上。当时我还在寻思,这一举动好像有点掩耳盗铃啊,能有多大作用呢?曲奇还在,又不是凭空消失了。但随后我真的发现,当曲奇从与会者的视线中消失后,它的诱惑力也就很快消失了,大家的注意力又重新转移到会议的议题上来了。

这些例子,都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论证了食物与心理、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下面我就从我的亲历角度出发,谈谈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以及我是如何把这些认识转化为打造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的。

在美国,人们已经开始重视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在美国政府的宣传推动下,全民的健康饮食意识得到了普遍提升。比如美国的执业营养师如同给人看病的医生一样,是非常普遍的存在。我在美国接触了两批营养师:一批是斯坦福大学医院的营养师;另一批是美国白宫的营养师。当时白宫为白宫学者提供了不错的医疗保险,因此我也去见过白宫指定的营养师。

在我接触过的7位美国顶级营养师中,发现他们中有好几位同时拥有营养师和心理医生的执业资格。与他们进行交流,我体会最深的反倒不是他们从专业角度给予的营养饮食方面的建议,而是他们所揭示的冰山一角——食物和人的心理、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我在白宫时曾咨询过一位同时拥有营养学和心理学博士学位的营养师。她明确表示:你要吃健康的东西太容易了,尤其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你可以在网上找到非常专业的营养学知识。但为什么还是很少有人照着做?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一些食物不健康,却仍然会沉迷其中?这种普遍行为的背后,折射的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上文我已经讲述过食品企业针对人们的心理偏好,侧重于设计研发甜、咸、油这三种口感的食品。同样,在食品的营销推广方面,食品企业也是采用攻克人们心理关卡的方式,利用广告、活动、赞助等多种形式,赋予食品更多的社会文化意蕴,而将食品深植人心。比如我以前非常爱喝加冰的可口可乐,总觉得它能给我一种“冰爽”的感觉,但后来眼界开阔、阅历增长了,才发现这其实是可口可乐那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广告所灌输的结果,说到底就是一种持续植入的概念而已。

食品通过捆绑社会文化意蕴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同样常见的还有我们的心理状态也能决定我们怎么选择食物。一位营养师在和我探讨关于肥胖的话题时,就指出相当一部分人肥胖的真正原因在于心理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些人一旦心情不好就喜欢吃过量的食物,化悲愤为食欲的结果自然就是越吃越胖,由此就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嘲笑,于是心情更加不好,还要吃更多的东西,长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更摆脱不了肥胖了。

问题又来了。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食物和人的心理、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问题后,我又产生了以下疑问:要想饮食健康,是不是就得杜绝一切不好的饮食习惯?如果一直吃那些清淡无味、令人清心寡欲的“营养餐”,吃厌了怎么办?偶尔想吃垃圾食品时,该怎么办?

这些疑问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实际的。因为随心所欲地吃喝对我们而言,很多时候是一种享受,一种人生乐趣,甚至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如果出于健康和营养的需要而过度控制自己,会不会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会不会让吃喝本身变成了一种纠结和心理负担,甚至成了一种折磨?

好在营养学家们对此早有建议:在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你并不需要每一餐都严格按照标准来做。因为即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运动员,也并不是严格控制自己每顿饭的。一般来说,他们每周会给自己规划一到两顿的“放纵餐”,允许吃任何自己想吃的食物,比如冰激凌、炸薯条、汉堡等。

营养学家们同样也注意到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文化积淀和心理学因素。他们认为,如果将那些伴随着美好回忆、附加了心灵慰藉、象征着某种深刻情绪或体验等的食物完全从你的生命中剔除,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将你与一段或美好或深刻的过往就此剥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并不能给人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反倒不如设定固定的健康饮食次数,比如一周三次或一月三天,然后慢慢延长食用周期,这样就可在身体健康和心理体验上获得较好的平衡。

正是有了对食物和人的心理之间的关联性的深刻认识,也接受了营养学家们的理性建议,所以我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在一开始时设定“放纵餐”的做法确实是非常明智的,也非常实用和有效。

我可以在一周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吃得很健康,但至少有一到两次可以放纵一下,满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

其实“放纵餐”只是一个帮助自己慢慢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小手段而已,要注意不要使它成为我们掩耳盗铃的蹩脚借口。我发现当我逐渐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之后,我就爱上了健康食物所带来的那种感觉。健康食物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持续充沛的精力和心理上的“纯净感觉”,这和垃圾食品带给你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旦习惯养成,你就不会再迷恋之前那些“荤天荤地”的大餐或针对满足口欲而设计的食品,所谓“放纵餐”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可以丢弃的工具,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吧。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反思,是什么在控制着我们现在的饮食方式?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