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15 访问量: 183
是一部由斯凯恩所著的书籍,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本书从金融的起点出发,沿着货币、信用、银行、证券保险、衍生品、金融中心、金融巨头、金融危机这八条线路,带领读者从远古到现代,完成了八次金融史的阅读旅程。也可以说,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把金融史述说了八遍。从而揭开金融学的神秘面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有趣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金融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
斯凯恩,男,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专业博士,资深金融圈人士,也是多家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和评论员。其作品有《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目录
前言
第1章 货币简史
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
金银是天然的货币
劣币与良币的竞争
纸币的起源与盛行
从美元到美金
欧元的诞生
第2章 信用简史
信用的起源
信用创造学派的兴起
商业信用的发展
国家信用的发展
银行信用的发展
古老的高利贷
个人信用的发展
第3章 银行简史
从钱币兑换商到银行
战争催生的中央银行
内幕重重的美联储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世界银行简史
第4章 证券保险简史
股票简史
经济周期与股市
美林投资时钟
伦敦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
债券的发展
保险的起源
第5章 金融衍生品简史
金融衍生品创新,是天使还是魔鬼
远期合约:最简单的金融衍生品
掉期:灵活有效的避险工具
股指期货:最主流的非主流投资
举足轻重的金融衍生品期权
第6章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三城记:金融中心变迁史
逐鹿亚洲:金融中心花落谁家
美元贬值:毫无遮掩的抢劫
国际炒家抢夺财富
第7章 金融巨头的传奇
富过八代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打上世界财富标记的洛克菲勒财团
金融海啸背后的操纵人高盛公司
花旗集团:无限风光的全能金融超市
伦敦塔上的瑞士再保险公司
从收购中起家的苏格兰皇家银行
股神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第8章 金融危机的启示
1929年大崩盘:十年萧条的序幕
次贷危机:风起于青萍之末
回眸日本金融危机
美国的泡沫经济
无法逃离的经济周期
被捏碎的非理性投机泡沫
经济过热:谁是最后一个贷款人
试读
第1章 货币简史
货币的出现是金融史的起点。
而且,当代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金融行为、金融现象,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或大或小的“货币”事件。
因此,我们要先从货币开始讲述波澜壮阔的金融史。
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支香烟,一件衬衣值80支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支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无政府主义者,甚至那些极端的保守分子和嬉皮士,他们都曾经梦想废除货币。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家庭或个人、各类经济单位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货币;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任何购买都要用货币来支付。但是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假设这里是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那么,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现在我们就来复活一下古老的交易方式:一个村子里住着养羊的人、种麦子的人、打铁的人。现在养羊的人想要一把斧头,但是打铁的人却固执地只愿意接受面包,那么养羊的人会怎么做呢?首先,在和种麦子的人讨价还价之后,他会让对方牵走一只羊,然后换来50个面包。接下来,他再和铁匠商量,最终用20个面包换来自己需要的一把斧头。
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采取的就是这种物物交换形式。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极其麻烦的,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最琐碎的结果而讨价还价,而且这种交换往往还会带来一些不快。
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物产增多,商品流通规模也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物物交换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为了加快贸易的速度,人们发明了“钱”。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只羊最终可以换来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货币是交易的手段,制度化的信用象征,它能有效降低交易的成本。当人们将货币引入经济系统之后,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可以用这个“度”来表示,由此经济系统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荷马史诗》就记载着这样的内容:当时的人们经常用牛来代表物品的价值,一个工艺娴熟的女奴值4头牛,而第一名角斗士的奖品值12头牛。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流通的货币就好像一条公路,尽管它们可以流通,可以把所有的牧草和谷物从农村带到市场上,但货币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它只是价值的载体。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货币的功能:
(1)计价单位。所有的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于是人们拥有了一项衡量任何一种商品的标准了。
通过货币,我们可以轻松地将一种商品或服务同其他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由此诞生了伟大的价格体系,人们能够从经济的角度计算得失:一辆汽车大概价值60盎司黄金,而一间房子价值180盎司黄金,也就是说一间房子能换来三辆汽车。瞧,这非常简单明了!
(2)流通手段。货币的引入消除了物物交换中的各种弊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为商品和服务交换提供便利,不仅提高了交换的效率,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货币源于流通,服务于流通。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任何形式的货币运动的最终归宿都是交换,无论是借、贷、存、贮、汇等运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即交换),它的终点总是商品,否则货币就失去了意义。
(3)价值贮藏。货币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被贮藏起来,即“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
作为价值的载体,货币的运动就是价值的运动,货币的贮藏也就是价值的贮藏。一般来说,纸币的稳定性要比实物货币相对差一些。因为纸币的价值及其发行是央行人为决定的,具有无限扩大的可能。而且现代政府和央行也喜欢这种凭空创造财富的机制,总是具有扩大发行的冲动。纸币的价值稳定性比商品货币要差得多,因此削弱了纸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在极端情况下,纸币就变成了白纸一张,完全失去了价值,不具备货币真正的职能,比如津巴布韦的100万亿纸币。
(4)支付手段。货币的转移就意味着价值的转移,这种转移就是支付过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无论是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还是由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完成商品间的交换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商品的转移,即交货的过程,卖的过程。其二为货币的转移,即付款的过程,买的过程。买或卖的过程以交货及付款的完成而结束。其中付款的过程就是支付的过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的必要条件。
金银是天然的货币
远古时代以物易物的方式极其繁琐,因此当时的人们渐渐想到找一种交易媒介来简化这种交易。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为我们描述了人们的要求:这种东西可以在人们之间彼此平等交换,自身必须有价值,出于生活的考虑,它应如铁和银或其他类似性质的物品一样有方便携带的额外优点。
那么用什么媒介来交易呢?这种东西必须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还要不容易大量获取,还必须可以携带……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羽毛、石头等都曾作为货币使用过。但是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这些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所取代。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选择最适合充当货币形式的商品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金银。所以凯恩斯说:金本位是野蛮的遗迹。
人们说,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在这里不妨诠释一下黄金成为货币的先天条件和优势:
首先,黄金色彩鲜艳,有光泽,是唯一不褪色、不生锈的金属。其次,黄金价值高,便于携带。试想一下,如果以羊作为货币,那么在匆忙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携带呢?再次,黄金易于分割,便于锻造,可以满足不同数额的支付需求。最后,黄金易于识别,便于测量。
但是使用黄金交易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成色需要鉴定,重量需要称量。渐渐地,人们又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贵金属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称重,也不需要测试成色。这些硬币上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今土耳其西部)金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金币。币材采用流经吕底亚王国首府萨迪斯河中的自然金银矿粒打制而成。这种矿粒成分约为3金1银,呈黄白色,俗称琥珀金。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
慢慢地,人们发现金属货币使用起来也并不方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请看一个惊人的事实: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了。
在这种情况下,金本位出现了。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政府规定金银之间的价值比率并按这一比率无限买卖金银。让我们来看一下金本位的基本特征: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他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币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以黄金为核心和本位货币。到1914年,已有59个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黄金是货币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也是最后一个本身拥有价值而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与价值尺度的实质性货币。黄金是本位货币,是国际硬通货,可自由进出口,可支付贸易赤字,可作为国内货币流通。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就这样,黄金成了货币的中心,也成了经济的中心,黄金的金融属性非常完备。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金本位制造了很大的冲击: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黄金紧缺并且受到官方控制,伦敦黄金市场关闭,“金本位制”彻底崩溃,我们从此进入了货币信用时代。
从1938年开始,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国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黄金的货币属性已经消失。尽管近几年来黄金价格不断上涨,但金本位复归仍然是一种渺茫的梦想。
劣币与良币的竞争
400多年以前,英国财政大臣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却充斥市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
事实上,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不难理解,因为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广泛存在。比如在公共领域,当潜规则盛行时,守规矩的人肯定争不过不守规矩者。就说排队购物或上车吧,文明程度低的城市,守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秩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都如同打仗,苦不堪言。
回归正题,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的金属分量,次第削减。”在欧洲,从罗马时代到17世纪,铸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贬值的历史。臣民可以拒绝贬值的货币吗?不能!那将被视为对王权的挑战。
在中国,汉武帝曾经把禁苑里的白鹿皮做成钱币,规定一块白鹿皮币值40万钱,强行卖给王侯宗室。在欧洲,对政府铸造的金币、铜币,也总有人想办法从边缘弄下一些边角余料,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但由于是法定货币,它们仍然能得以流通。总之,在每一个大规模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法定货币”的身影。
如果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货币都是国家“垄断”呢?私人为什么不能铸币呢?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铸币行业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区别,19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时期,铸币权都是分散的,每一个铸币者生产最讨顾客喜欢的钱币——大小或形状讨顾客喜欢,其价格经市场自由竞争后确定。古希腊几乎每座城邦都有自己铸造的货币,中世纪的德国各封建领主的铸币机构有600多所。
人类用货币欺骗人类的历史和人类最早使用金币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坦桑尼亚,牛曾经被用来当作货币,可不幸的是,人们发现交易中所支付的牛都是瘦弱的病牛,因为人们价格只是用牛的数量来表示,价格在优质牛和劣质牛之间没有区别,因此将劣质牛作为支付,而将优质牛保留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在纳粹集中营里,劣币也会驱逐良币,因为手工卷烟很快就将机器卷烟驱逐了出去。
古罗马时期这种做法达到了最疯狂的程度,铸币机构曾铸造仅含白银2%的银币。渐渐地,那些足值的货币会离开市场。
为了避免劣币充斥市场,人们开始反对私人铸币。他们更愿意信赖政府铸币,并相信政府能够防止或者惩罚那些私人铸币的欺诈行为。于是,政府渐渐地垄断了铸币权。
可是政府就真的值得信赖吗?
在16世纪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
公元1世纪,在臭名昭著的尼禄皇帝时期,这些铸币的贵金属含量开始减少,金币和银币中越来越多地掺进了合金。紧接着用这种计量单位表示的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就从通货膨胀开始了。
但是很多时候,经济生活中也存在“反格雷欣法则”的现象,也就是说良币驱逐劣币。
你拿着100元在菜市场买菜,当你认真检视找回来的50元钞票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你在检查收到的是否是假钞,套用经济学术语:你在驱逐劣币。
没错,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劣币不能驱逐良币,因为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在自发地驱逐劣币。买主固然倾向于使用劣币支付,但他们未必能够得逞。因为卖主和买主一样精明,他们会拒绝接受劣币。买主要想买到商品,只好把藏起来的良币投入使用。
每个人既是买主又是卖主,当他作为买主被卖主拒绝劣币之后,他做卖主时自然也会拒绝劣币。你为什么反复检查出租车司机找给你的钱?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收到假币,就很难把它花出去。长期下来,劣币就将退出流通。因此,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总是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比如在中国的钱庄、票号时代,哪家的信用好,哪家的银票就坚挺。山西的四大恒票号信用卓著,四家的银票同时通行全国,连慈禧太后也得使用。而那些信用成问题的钱庄票号,它们的银票就会被迅速抛离市场,充分体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威力。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信用出问题后也是落得个被抛弃的命运。银元时代,墨西哥鹰洋和袁大头由于其优质的成色,一直作为良币稳占市场,从来没有被驱逐之忧。
也就是说,当金融货币被银行券或纸币替代后,“格雷欣法则”就被倒置了,即良币驱逐了劣币。这是因为,金融货币与商品相交换时,体现的是一种“钱货两清”的等价交易;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与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商品生产者售出商品接受纸币,以信任纸币发行人的信用为前提。所以,“好”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受到欢迎,而“差”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遭到抵制,于是良币驱逐了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