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沙法丽·萨巴瑞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4-11-06    访问量: 288

内容简介

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深层次情感纽带,实现父母与孩子的互助成长。

《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专业权威媒体《心理月刊》《父母世界》《母子健康》《中华家教》《父母堂》等联袂倾力推荐!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父母的觉醒》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既向父母展示了教养孩子过程中将会遭遇的种种挑战,也指导他们如何将挑战转化为巨大的机会,从而获得精神的觉醒。成为彻底觉醒的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孩子来说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

当父母带着一种清醒的觉察眼光来看待自身以及最亲爱的孩子时,就能发现生命本身具备的美好而独特的力量,也就能用尊重、支持、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与孩子,进而创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独立的美景。萨巴瑞博士在《父母的觉醒》一书中,以对生命和爱的真实理解与温暖信念,与我们分享了一条实在且美好的路径,让父母与孩子同时获得滋养与成长,共同创造出爱与自由并存的关系。这正是任何一种爱的真义,也是陪伴孩子活出丰美明亮生命的最佳引领。

——胡慧嫚,《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我们自诩为新父母,因为我们自认为比上辈人更注重亲子关系,更强调爱与尊重。但当我们真实地面对孩子时,却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习惯力量的驱使,以致在新旧之间苦苦挣扎。之所以有这份挣扎,是因为我们尚未读懂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尚未参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的觉醒》帮助我们读懂自己、与自己积极对话,也帮助我们获得觉醒,并与孩子一道绽放生命的光彩。

——朱正欧,《父母世界》执行主编

作者简介

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萨巴瑞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

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萨巴瑞博士现同丈夫、女儿一起在纽约生活。

目录

致谢

致父母

第1章 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

我们都是从不觉醒开始起步的

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寻找真实的自己

我们可以在家里建立起一种亲密感

觉醒对教养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第2章 生育儿女的精神起源

孩子如何使父母觉醒?

如何学会觉醒的教养之道?

做个觉醒的家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第3章 孩子无需事事征得认同

接纳是关键

接纳绝对不是一件被动的事

请不要用僵化的模式教养孩子

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

第4章 对自负感发起冲击

自负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形象的自负感

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身份的自负感

规范的自负感

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我们可以走出自负感的羁绊

第5章 孩子“带我们长大”了吗?

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

发现自身情绪化的本质

如何善待自身的痛楚?

如何应对孩子的痛楚?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如何驯服自身的焦虑?

第6章 生活的智慧

生活本身给予我们的教诲

我们有可能信任生活吗?

孩子无需赢取我们的信任

如何解读自身面临的种种处境?

我们可以从不觉醒中挣脱出来

一切都包含在我们的解读之中

第7章 贯穿一生的挑战:幼年期与“可怕的两岁”

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所要学习的功课

自我发现之旅

重现发现自身节律的机会

幼儿期:一个全然属于自我的世界

幼儿期是播撒包容之心的好时机

第8章 从主角变为配角:父母在孩子学龄期的精神拓展

初中:“达到某种目标”对孩子形成的挑战

高中:无条件接纳的必要性

为什么抵抗控制欲是件重要的事?

第9章 为人父母的迷乱

母亲的特殊角色

养育孩子意味着向一种新的步调妥协

第10章 摆脱旧日创伤,做健全的父母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我们一向通过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同……

我们不能做自己吗?

“不良”行为其实是在寻找自身固有的美好

缺陷不能反映真实的自我

第11章 真实基础上的家庭

我们是否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有所作为”的形式?

我们恐惧当下的根源是什么?

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

活在当下

第12章 平凡的奇迹

我们能否欣赏孩子的平凡?

“产出过度”的生活谬误

放弃马不停蹄的“作为”

回归根本

映照孩子真实自我的生活

第13章 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

赞美孩子的本真

如何为孩子设定目标?

对孩子抱有哪些期望才是现实的?

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使用正确的赞扬

孩子在模仿我们

第14章 在孩子的生活中创造觉醒的空间

给予孩子从容发展的空间

为孩子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为什么向孩子表达感激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

第15章 让孩子与当下紧密相连

我们是如何破坏同孩子之间的纽带的?

我们是否认同孩子的行为或他们的本质?

只要“在一起”就够了

第16章 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

我们是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何将错误转化为精神财富?

为孩子的错误喝彩

第17章 雄鹰的两扇翅膀

缺乏包容心的孩子无法翱翔

通向纪律的精神之途

重视冲突而不要回避

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实现纪律约束?

关于规则本身的规则

为什么教导比惩罚更有效?

乖张行为反映的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我们在孩子的行为当中有没有发挥作用?

为什么可爱的宝贝变成了叛逆的少年?

高压战术只会适得其反

如何执行“不”?

时机很关键

后记 理解我们共同的不觉醒

我们都身在其中

成为活在当下的父母

附录

觉醒指南——父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本书精华

试读

第1章 一个真实的自我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如果父母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天早晨,我女儿兴致勃勃地将我从梦中推醒。“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她冲我耳语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

我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一美元的纸币,只见它从正中间被撕成了半截。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

这一下,我睡意全消。

与此同时,我发觉眼前的处境有些左右为难。一时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念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的女儿一定要正确理解金钱的价值;我该不该借此机会教导她,让她不要浪费金钱,告诉她撕成两半的钞票就不能用了呢?”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作出的反应有可能让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伤了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决定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忙着给她“上课”;我只是告诉她,我很为她自豪,因为她那么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仅有的一块钱;我还要感谢仙女,因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秋毫地把钱平分给了我和她爸爸。女儿听了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整个卧室好像都为之一亮。

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自负心”和“真心”之间的挣扎。“真心”指的是真实的自我,它是事物的纯粹写照。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每时每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打断他们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振奋,对他们形成促进。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样的,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没有优异的特长,表现如何……这些事情都是成人们全心关注的,孩子却浑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会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间的各种事情,他们只会一头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在“仙女”造访我的卧室的那个早晨,我女儿压根没想过金钱的价值,也没想过用分给我“半块钱”来满足我的自负心理;她也没有考虑过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儿。她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真实、美好、自主的创造力——欢欢喜喜地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然后看着父母因为“仙女”的意外访问而高兴,她自己也就跟着高兴。

身为家长,我本人就必须反复面对这样的局面:女儿就在眼前,期待着我的反馈。此刻,她就像个成年人一般,一个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样的经验和感受——期盼、希望、兴奋、想象、天才的创意、疑惑的感觉、体味喜悦的能力,凡此种种与我们并无二致。然而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馈的时候错失了机会。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会讲大道理,好为人师;如此一来,在女儿独特而神奇的表达方式面前就常常显得懵懂而迟钝,甚至不曾意识到:她正在展示一个人间仅有的自我呀。

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

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我们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他们身上。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许多家长仍旧会落入俗套,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其结果是,长幼关系每每会封锁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这个关键原因,许多孩子长大后遭遇了麻烦,还有很多人遭受到机能障碍之苦。

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我们会持有一些从来没有检验过的想法、信念、价值观、假设。很多父母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对自己的世界观提出疑问,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们既有的想法去表达他们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后代对他们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某种特长。如果你是艺术家,很可能就会敦促孩子去开发艺术专长。如果你在学校里是读书的奇才,就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聪颖善学。如果你在学业上并不出色,甚至毕生为学习所累,就会担心孩子也和你一样,于是竭尽所能地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我们想把自认为“最好的”教给孩子。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么一条: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而不是“这不是……”。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如果你相信,可以说这是因缘注定。因为每一个孩子体内都藏着一幅蓝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同时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身为家长,注定要去帮他们实现这些心愿。麻烦的事情是:如果不认真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剥夺天赐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走上最佳的命运轨迹。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对前途的规划强加在他们身上,那样一来,我们等于是用自己武断的想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我们往往无法与孩子的心灵达成同步,对此也不必惊奇。如果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倾听过,又怎么倾听孩子的?如果我们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方向,想必我们的儿女也将在迷茫和疏离中长大,甚至不可避免地时常感到沮丧。一旦同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教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最本质的力量就难以发挥;而要想开明地教养儿童,最需要的恰恰是发挥这种力量。

说到这里,我的意图是想将本书作为一枚救生圈抛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许多切身经验告诉我,一切努力都不会为时过晚,纵然你已经同十几岁的孩子经历过一番挣扎却无法建立起情感纽带。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纽带自然更为牢固。

我们都是从不觉醒开始起步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将另外一个生命带到人间,并且将他养育成人。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完全没有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去做。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受命领导一家亿万资产的企业,我们一定会精心制定战略规划。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都得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得熟悉企业的员工,并且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在我们的企业战略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并且作好规划,发挥长处,赢得利润;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弱点,如此才能将它们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功的企业应该源自成功的战略规划。

我们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怎么体现这些理念?我是否深思熟虑地制定好了教养策略,就如同企业家管理一家大企业一样?”

不管我们是朝夕相处还是已经离异的夫妇,我们往往没有仔细思考过教养孩子的方法,没有判断与筛选过什么方法有效和无效,然后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甚至没有检验过我们的教养方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改变。试问一下自己: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我有没有特意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如果我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那我愿不愿意作出改变?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绝对不是因为不够爱他们,而是由于我们缺少一种为人父母的觉醒意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同孩子之间的互动规律;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规律是固有地存在着的。

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觉醒;正好相反,大家对这个概念心怀抵触。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反弹。正因为如此,要想重新设计好同孩子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并重视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觉醒,为此,孩子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过度的医疗护理……这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不快乐。这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不论抱有怎样美好的动机,我们还是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上一辈人的情感,再将它们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情感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这种潜意识如果得不到彻底清理,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渗透下去。唯有觉醒的力量才能制止这种回荡在家庭中的痛苦循环。

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寻找真实的自己

要想摆脱抵触心理,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法,我们必须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在不觉醒状态下是怎样处理事情的……因为新的方法完全有别于以往的方法,它建筑在完全不同的理念之上。

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说到底,孩子难道不是“弱势群体”,不该是由我们来改造的吗?因为我们毕竟是更有知识的成人,而孩子既幼小,又不如我们懂得多,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控制他们。事实上,对于父母做主掌控一切的家庭,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从来也没有想过这种格局也许既不利于孩子,也不利于我们这些父母。

在父母这一边,传统的教养方法使我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强化了我们心中的阴影。由于我们的孩子太天真了,因此他们会随时准备接受我们的影响。每当我们将自己的自负感强加给他们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有意识地作出太多抗拒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自负感会变得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如果我们始终顶着自负的光环,就永远无法实现觉醒,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孩子的心灵。

我故意把“形象”和自负结合在一起,为的是清楚地表达“自负”和“自负感”之间的关系。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往往将“自负”视为“自我”,自负俨然成了自身人格的代表。于是,“自负感”就成了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理解本书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会赋予这些名词一些相当不同的解释。

我想提出的是,我们所看重的“自我”完全不是最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自我”(其实是一种自负感)更像是一幅戴在头顶的自画像——我们自己端着它,其实同本质的自我相去甚远。我们每个人都伴随着这样一幅自画像成长起来。它的形成始自幼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同他人的交往。

我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我们认为我们就是“它”。这样一幅自画像遮挡住了本真的自我。一旦这幅自画像于童年时期形成,就会长久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尽管这样一种关于自我的意识是狭窄而有限的,然而我们自己——真实的、本质的自我——却是无限的。“它”的存在是彻底自由的,对他人没有期望,没有恐惧,也没有负罪感。生活在那样的境界中,听起来似乎有些与世隔绝;然而那样的状态却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使我们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同他人建立联系,因为那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摆脱了对他人应该如何的期望,就会与他人的真实自我相遇;对他人的接纳自然而然也会引来亲密的联系,那是因为真实的心灵之间自然会产生共鸣与回响。

因为我们同“自负感”紧密相连,以致我们往往把“它”想象成真正的自我,于是自负感就很难被察觉。其实,自负感的表现除了明显的吹嘘和浮夸,往往是十分隐蔽的。正因为如此,“它”总是能够欺骗我们,让我们把“它”当做是真正的自己。

举一个自负感伪装成真实自我的例子吧。我们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许多情绪化表现就是经过伪装后的自负感。比如,当我们说“我生气了”,其实是想象着最核心的真我在生气。事实可能正好相反。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我们只是在抗拒生活中遭遇到的某种状况,盼望着自己能实现理想中“应该”的状态。此时,如果我们向他人宣泄愤怒,就彻底地表现出了“自负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个人的经历中获知:我们在嫉妒、失望、负疚、悲伤时附带的愤怒最终会导致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把我们同他人隔离开来。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气愤是一种自负感的表现,所以认为它反映的是本质的自我。自负感装扮成真实的自我,这种伪装破坏了我们守住快乐的能力,也破坏了我们完整的人格。

有些时候,自负感通过专业、兴趣、民族身份表现出来。我们会告诉自己:“我是网球手。”“我信教。”或“我是美国人。”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给自己附加的角色;并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怎样附加上去的,于是自负感很快给予我们一种“自我”的感觉。如果有人对这些角色提出疑问,我们就会感觉受到了威胁,认为自我受到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无法分清自负感与真我的区别,反而会将两者更紧密地捆绑起来。许多冲突、分歧,甚至战争的根源都来自这种自负感带来的负面情绪。

我不想暗指自负感一定是坏的或是不该存在的。相反,自负感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是一种固有的存在。在我们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发育阶段,颇像蛋壳之于孵化中的小鸡。在小鸡发育的过程中,蛋壳有其需要发挥的功能。但当小鸡不再需要蛋壳保护的时候,如果它还不破裂,那么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同理,随着我们的本质自我不断发展,自负感构成的保护壳也应该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摆脱自负感的羁绊,但若要做一个觉醒的家长,就需要不断提高警觉,认清自负感所产生的作用。保持警觉是造就一个觉醒家长的基础。只有保持警觉,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自己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有意识地不让孩子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效应是如何作用在各类不同的人身上的。

要想认清自负感并非真实的自我,并且认清它是怎样哄骗你,使你误以为它是真实自我;你需要观察每一个具体的时刻,捕捉自己的所思所想,观察自己是如何偏离最本真状态的。一旦你注意到了这些状况,就会发觉自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自负感。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