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8-14 访问量: 1327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吴晗推荐!
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历史书。
没有求全,也没有繁琐的考证,不可不读。
它虽然尽情暴露了历史的黑暗,但读后却不会让人悲观。
内容简介
《二千年间》是胡绳早年的作品。最初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后结集,在大中学生间广泛流行,深受叶圣陶、吴晗、龚育之等赞赏。长时期以来,该书一直以笔名行世,这是第一次以胡绳本名出版的单行本。
全书以通贯性的观点透视自秦至清二千多年间的中国历史,就古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皇帝乃至人产为何能忍受昏君、做官与当兵是怎样成为皇帝制度的两条支柱、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边塞为何屡屡发生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剖析。对于饱受教科书式史书之苦的读者来说,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
作者简介
胡绳(1918—2000)历史学家,哲学家。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9月参加工作。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至1998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5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委。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论文集《理性与自由》、《枣下论丛》,编著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
目 录
前言
一 二千年的鸟瞰
一、纵剖面和横剖面
二、时间之流
三、速写一个轮廓
二 在“万人之上”的人
一、专制皇帝的产生
二、皇帝是“天生的圣人”么
三、帝位的世袭和换朝易代
四、在皇族内部的纠纷
三 一种特殊职业——做官
一、“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二、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
三、官僚是怎样产生的
四、官僚的膨胀
五、“国家之败,由于官邪”
四 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
一、从车战到骑战步战
二、当兵变成了专门职业
三、募兵·拉丁·世袭兵
四、军权的集中和分散
五、“养兵千日”
五 一切寄托在土地上
一、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
二、谁是土地的主人
三、农民出谷出钱又出力
四、千灾百难下的农民生活
六 大地下的撼动
一、农民创造了奇迹
二、奇迹是如何造成的
三、走向城市的失败
四、农民战争的意义
七 不安静的北方边塞
一、塞外各族的兴替
二、侵略和被侵略
三、羁縻控制的失败
四、民族的苦难
八 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
一、“儿皇帝”和“贰臣”
二、英雄如何产生
三、“南渡君臣轻社稷”
四、不死的人民力量
九 逃不了的灭亡命运
一、失败的“变法运动”
二、没有救自己的能力
三、在不变中坐候末日
四、历史不会回头
这本书分为九章,每章分四至五节。
第一章“二千年的鸟瞰”,是总论。第二章“在万人之上的人”,说政权,从皇帝、皇室到外戚宦官。第三章“一种特殊职业——做官”,畅论两千年来官僚政治、封建专制政权的两个轮子之一。第四章是另一个轮子,武力,标题为“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第五章“一切寄托在土地上”,谁养皇室、养官僚、养军队呢?是农民,又出谷,又出钱,又出力。可是报答呢?是千灾百难。忍受是有限度的,到了饱和点,便爆发了农民战争,第六章的标题是“大地的撼动”。第七章“不安静的北方边塞”,指出了历史上的对外战争,有的是侵略的,更多的是被侵略,不论前者后者,受苦难的总是人民。当被侵略的时代,“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第八章的内容是儿皇帝和贰臣,是南渡君臣轻社稷,是不死的人民力量。儿皇帝出卖了民族,人民解放了自己。
最后一章是“逃不了的灭亡命运”,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内部所包含和外面所遭遇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危机,内在的矛盾发展,决定了灭亡的命运,“历史又一度证明了统治者无论用怎样顽强的努力来守旧不变,但客观的形势,人民的力量终究会变掉了它”。
最后的一节是“历史不会回头”:“历史的车头轰轰隆隆地前进,把旧的时代撇在后面,产生了新的事物,出现了新的情势,提出了新的问题,向着民主化、现代化的前途猛进,这是谁也违拗不了的前进的主潮。一切眼光向后看,留恋旧的时代,走着倒退的路的力量,都不能不被辗碎在历史的车轮下面。”
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灵魂,活生生的书。
这本书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指出了是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时代的历史的一本书。作者集中全力阐明这主题,分析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权力及机构,这种权力所凭借的经济基础,农村,和农村中常常发生的叛乱和骚动,以及异族入犯和侵占的现象。
时代是从秦到清末的两千一百年。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
这本书没有足够的篇幅可以谈关于文化思想上的问题,关于工业的发展也没有专门谈到。
没有求全,因为像过去那种包罗万象的书本只是一间杂货铺。
没有往上滚雪球,虽然愈往上可写的就愈多。也没有往下拉,因为下一时代,我们这一时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过去的统治者是单纯的道地的地主,而今天,不止是地主,还有地主镀金的买办和纯粹来路货的外国大亨。地主,买办,同时又是官僚,加上外来的统治力,造成今日中国的新灾难,这和过去两千年间是有其截然不同的意义的。
也没有琐碎的考证,因为这本书是叙述的书,是采取已定的论证而综合叙述的书。正如蜜蜂酿蜜,是经过消化的,融会贯通,所以可读,也所以不可不读。
从“无”的方面说,除偶一引用的例证以外,这本书几乎做到了和旧式的教本恰好相反的一个地步,第一人名极少,第二地名极少,第三年号等专名更少。因为本书的主体是二千年来的人民,二千年来统治人民的政权,二千年来人民所受的苦难,是从人民的立场来了解历史,而不是从少数统治者的事迹来曲解历史的。
从“有”的方面来说,作者的叙述是主体的,不是平面的。例如他着重指出二千多年中,虽然一直维持着专制政体,不过在各个朝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是有强弱的。由弱趋强的过程,是官僚和军队两个系统的形成和加强。其次作者引用宋神宗和文彦博的问答,文彦博提醒他的主子,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和老百姓一起治天下。士大夫是靠剥削老百姓生活的,两个敌对的阶层,而皇帝本身又是大地主,是士大夫集团利益的代表人,由此可以明白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明白两千年间多少次和人民有点点利益的新政,为什么不能推行的原因,可以明白为什么农民变乱无代无之的原由,也可以明白贪污政治的根源。
地主势力统治全国,其具体的表现,就是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那末,今天呢?
作者也指出了没有一个朝代不劝忠教孝,愈是满嘴仁义的大地主代表,如隋炀帝是杀父的凶手,却建立了“孝为天经”的天经宫;有名的仁君唐太宗,不但逼父,而且杀兄杀弟乱伦。除开这些伪君子以外,两千年来的皇帝大半是在精神上不健全、在智力上低能的人。两千年来的人民,就被这样的人——伦理道德堕落到极点的模范——所统治!
在论官僚政治的时候,作者也清楚地指出秦之统一,是官僚政治的始露头角,代替了分权的世卿政治。不过要一直到唐代,官僚政治才达到成熟的阶段。可是官僚虽然大部出身于布衣,却并不代表最下层的劳动人民,而且,平民一入仕途,就立刻变质,成为地主,成为官僚了。和“平民政治”、“民主政治”完完全全不相干,勉强的说也只能说是“官主政治”!
军队和官僚,两支封建专制主义的支柱,君权由上面扩张加强,皇朝凭之而建立、持续。同样,军队和官僚的膨胀也招致了君权的衰弱,皇朝的崩溃,矛盾的发展,构成了过去的历史。
这样一种看法,是别的先出的书本所无的。而在这本书中却以一贯的看法来剥肤理肌,清洗出被涂抹被歪曲的历史真相。
读了这本书,虽然它尽情暴露了历史上的黑暗面,却不会使人悲观。固然它并没鼓励人盲目乐观。它指出从世卿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历史的观点说是前进了一步。从职业军队到人民的军队又大大迈进了一步。这种种进步显示了我们的历史并非春水,在新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变革中,大地的撼动是会改变历史、会创造历史的。
作者从历史的研究对民族前途具有信心。
读者从这本书的体会,也加强了前进的信心。
这本书把现实和历史联系,从历史来说明现实,也从现实去明白历史。
一本活的史书,经过精密的消毒手术,健全而进步的史书。
在溽暑中,我愿意挥汗向读者介绍、推荐这一本可读的书。
试读
一、纵剖面和横剖面
这本书的名称已经说明了它的性质:这是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时代的历史的一本书。这个时代所占的时间有二千一百多年之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纪元前1600年左右起,即已开始有文字的历史纪录。假如根据自古相传的传说和近代考古学家的地下发掘物来研究,那么还可以把中国历史至少更推前一千年。在这全部五千年的历史中间,就我们现在的需要而言,较近的二千年是更重要的,因为封建专制主义时代虽然也已经过去了,但是在这二千年间积累下来了许多历史遗产,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的生活也还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本小书里面,专门拿这二千年的历史作为讨论的对象。
一般的历史书的写法都是根据时间的进行而写下去的。从前有所谓“编年史”的,是一年接一年地记载每年发生的大事。这种笨拙的写法,已为现在历史学所排斥。现在我们所读到的历史书不是一年接一年地写,而多半是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写的。譬如唐代的事写完了接写宋代的事,再接着写元代的事。或者不按朝代分期,而用别的标准来分成若干阶段,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写。为了了解整个时代发展的过程,这种写法自然是好的。但在这一本书里将试用另一种写法。让我们把这二千年当作一个整体,从这里找出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个问题地来谈。
这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包含了很多很大的变动,每一个朝代的情形和前一个朝代的情形自然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拿来分成若干阶段,研究每一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特色。但是因为这二千年,在基本的社会经济性质和政治形态上,都属于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所以虽可以划分成若干阶段,但在各个阶段间仍是有着在基本上的共通性的。因此,我们既可以把这二千年的历史从横剖面上看,也可以从纵剖面来看。这本书就是从纵剖面来看这二千年的历史。两种看法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假如看惯了横剖面的,再来看看这些纵剖面,或者可以对这二千年来的历史上的许多问题看得更清楚一点。
从纵剖面上看,我们可以从这二千年的历史中找出很多的问题。这本小书只是讨论到几个比较重要也比较有趣味的问题。也还有些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放过没有谈到的,譬如关于文化思想上的问题就完全没有接触到,关于工商业的发展也没有专门谈到。我们只希望,这一些并不完全的纵剖面的鸟瞰图能够帮助读者们把过去已有的比较零碎的知识作一次有系统的整理,或者更引起进一步研讨的兴趣。
二、时间之流
时间是历史上的重要因素。假如我们只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些什么事,有过些什么人物,做过些什么事情,但对于其存在和发生的时间茫无所知,那是不行的。但是老实说,我们的时间观念往往是很模糊的,譬如常听见有人说,“中国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或者说,“中国专制政治已经有了四五千年”;他竟说不出中国究竟有了几千年历史,而以为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专制政治,那更是荒谬。
向来中国历史上是以帝王的年号来记年的,这是使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时间观念不易弄清楚的原因之一。譬如我们纵能记得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二十年,仍不易推知这是去今一百年前的事。至于更古代的历史,只从帝王年号纪元上看,更难分别时间的先后迟早。最好的办法还是改用公历纪元。现在的书报上常可见到“16世纪中的交通情形”,“17世纪的中国思想界情形”等说法,就是因为这样说,可以把时间观念弄清楚。
这里我们先来根据公历纪元,把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时间观念整理一下。
前面已经说道,中国有文字可凭的历史始于纪元前1600年左右。从前1600左右到前1100年左右就是所谓“殷代”。现在的历史家多半都承认殷代是中国开始有国家组织的时期。不过这时的国家组织和秦汉以后完全不同。殷代在社会性质上还是奴隶社会时代。
纪元前1100年左右到前770年是西周,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西周还是奴隶社会,但也有人认为封建时期已从此开始。不过西周的社会政治情况,和秦汉以后,无论如何,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纪元前770年,周朝的首都迁到洛邑,所以以后即称为东周。留传至今的一本最古的历史书《春秋》,按年记载着从前722年到前481年的事,后人即称这二百四十年为春秋时期,也有把这时期延长到前453年的。春秋以后是战国时期。(前人多以战国始于前403年,于是春秋与战国之间就有数十年的间隙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渐渐转入封建社会的一段时期。至于封建专制主义,在战国时期已经渐露端绪;到了纪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时候,于是战国时期便告结束,而进入了本书中所讨论的二千年间的范围了。
从纪元前221年到清朝末年(清朝亡于1911年)这二千一百余年间,朝代变换纷纭。我们试制下面这一个表,来帮助我们对于时间过程获得一个概括的印象。——在这表里,把介于西汉、东汉之间的王莽称帝时期(他的国号称新),和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当做我们来记忆历史年代的两个指标。因为前者正是在公元初年,后者则正占了第十世纪的上半世纪,去今恰恰一千年。这两个时期极易记得,所以用来做指标。以这两个指标为根据,我们可以看出,在五代十国以后的一千年间大致是由宋明清三代各占三百年,而宋明之间的元代占一百年。从新到五代之间的九百年是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各占二百年,再加上唐代三百年。新以前是西汉二百年和统一的秦代十五年,再以前就是春秋、战国各约占三百年。把这一个“时间表”记在心头,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史是有必要的。至于表中所列各朝代的起讫年代,是根据惯例记下的,并不值得都记住。
表中又有“大事记”一项,自然是极不完备的,只包含本书中以后将要谈到的一些最主要的大事。
三、速写一个轮廓
我们说这二千年间是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并不是说,这二千年间的中国一直不断地保持着统一大帝国的规模。固然在秦汉极盛时,所辖疆域已和现在的相距不远,但是在这二千年间由一个统一的政权统治着这全部国土的时期并不很多。往往是一部分国土为外族侵略者所占领,或者是地方势力膨胀,中央统治虚有其表,或者是几个政权对立形成国土分裂的形势。但这些情形都不足以妨碍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的性质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假如我们以为自秦以后,自始至终都是统一的大帝国,其间一个个朝代相继嬗递,纵有分裂和纷乱的时期,也只是偶然的,一时的,不重要的现象——这种想法,只要和实际史实一对证,就知道是完全错误的了。
前节所列的表中,各朝代起讫年代,我们已申明,只是根据传统惯例而说的。事实上朝代的兴亡之际总是要个相当时期的混乱不安的。就拿秦汉两代交替的时期来看,秦始皇的统一大帝国实际上只维持到死的时候,一共十二年(纪元前221~前210年);人民的起义,被灭亡的六国贵族的蜂起,最后发展为项羽、刘邦两大势力之争,经过八年的兵戈扰攘,到了前201年,刘邦才成为统一的汉朝皇帝。
汉王朝从外表看去是维持统一最长久的一个朝代,以东西汉合计,共有四百年。但是名义上的统一有时并不和实质相符。西汉初的五六十年间,各地方仍有实际上独立的王国,所以纪元前154年还有“七国的叛乱”。汉武帝时(纪元前140~前87年)总算是开始了真正统一的汉帝国。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但无法维持已趋颓势的统一局面。又经过十多年的内战,才由刘秀(东汉光武帝)再建统一的汉王朝。东汉名义上继存到220年(纪元后),但黄巾的人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割据擅权,使得东汉的最后三四十年,已不能称为统一帝国了。所以这四百年中,真正保持着统一的时期其实不超过三百年。
汉以后是三国。旧历史家曾有“正统”的论争,有以三国中的魏为正统的,也有以蜀为正统的。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论争,我们还是老实承认这是三国分裂的时期。280年,晋灭吴国,总算结束了继续将近一百年的东汉末与三国的混乱。但晋在名义上统一全土,只有二十多年。既因统治者间的内战,又因北方异族(所谓“五胡”)的入侵,中国国土上又开始了复杂的分裂。304年匈奴族的刘渊自立为汉王,先后攻陷晋的首都洛阳和长安,终于把晋政权逼得逃到长江流域去立国。广大的北方土地上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其实还不止十六国,许多小国此伏彼起,互相并吞,争战不已,直到440年,才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了北方,就是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的。这时在南方已换成宋(420年)。以后北方的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嬗递为北齐和北周。在淮水以南的南方,宋齐梁陈四朝相继,保持着名义上的统一。等到隋朝以北方为根据地,统一了南北,再建大帝国时,已在第6世纪的晚年。从汉朝开始瓦解时算起,到了这时,相距已经有四百年。这四百年(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或简称魏晋和南北朝)整个看起来,可说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这样长期的分裂战乱的局面所起的作用,倒不只是破坏。这可说是一次艰难的阵痛,由此结束了秦汉的古代封建专制主义文化,萌生了中古最灿烂的唐代文化。
隋对于唐的关系类似于秦对汉的关系。隋唐之际也有十多年的农民叛乱“群雄纷起”的时期。唐开国后第十年才“削平群雄”,建立统一大帝国,使社会在比较安定的情形下过了一百三十年。这也就是唐代的黄金时期。但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五十年中,唐朝的统一又已徒有其表。它所实际统治的区域只在黄河以南,黄河以北都在“藩镇”割据之下,每一藩镇俨然是一小王国,也互相征伐并吞,这就下启了分裂的“五代十国”的局面。(五代因为是定都汴洛,占领中原区域,相继代兴,所以旧历史家认它们是“正统”,但实际上,当时还有十个以上的国家和它们并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