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4-03-25    访问量: 386

是德国亚瑟·叔本华创作的哲学著作,1819年首次出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可被看作是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关涉“美”的问题,而第四篇是关于“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叔本华思想主要受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学的影响。书中叔本华认为“理性”不过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具有决定性。

内容简介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主要研究意志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态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到艺术论,再到伦理学的演变过程。

作品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
经验和科学的客体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意志的客体化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独立于充分根据律以外的表象
柏拉图的理念 艺术的客体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在达成自我认识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
附录 康德哲学批判
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表

创作背景

1813年叔本华将论文《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提交给耶拿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次年,他迁至德累斯顿,开始思考人性中的内在冲突问题,并迷恋上印度哲学,这是他哲学思想的第三个重要来源。在德累斯顿的4年时间里(1814—1818),叔本华完成了其主要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品思想

第一篇

叔本华承认其哲学思想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传承。《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部分“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的内容也是对康德哲学的一种批判性论证。首先,他宣扬“世界即我的表象”的主观观念论。表象,指的是眼前出现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现象。因此,客观世界应该通过某种有形之物和主观世界相关联。并且,规定现象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有因果性的“充足理由律”作为一种主观形式事先存在于意识当中。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作为表象的世界是主观的,所以它不过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方面。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自在之物”,即人类不可能知道,也不可能了解到的领域。然而,叔本华对康德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自在之物并非无法了解,而是一种“意志”。因此可以得出,世界就是意志。

第二篇

第二部分“世界作为意志初论”,论述了意志的客观化。这里的意志并不是理性的意志,是一种作为与理性没有关联的身体活动体现的“生存意志”。叔本华认为,客观化后的意志便是人的身体。叔本华认为,这种意志与身体的关系适用于一切存在。他主张,生命现象和物理现象归根到底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比如消化、血液循环、分泌、成长、再生等身体内部的生命性和植物性的活动都是由意志活动来指导的。此外,动物筑巢、蜘蛛织网等这些行为也都是如此。连物理现象也不例外。如水往低处流去时的强烈的冲动、磁石指针总是指向北极方向的固执、铁屑对奔向磁石的憧憬、电流的两极渴求再次相遇时的激烈等,这些活动也都是由意志来指导的。这样的意志是毫无根据和目的的盲目意志,所以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无止境的东西。因此,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被满足,生存是充满痛苦的过程。

第三篇

第三部分“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对理性与艺术的客观性进行论述。理性,指的是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世界。也就是说,在艺术领域,理性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以及因果规律,直观地被感受到。特别是音乐,它是对意志本身的一种临摹,被称作艺术的最高形态。这种艺术是高尚的,它去除了人身上主观或客观的要素,并把人从意志的欲望所导致的一切痛苦中解脱出来。然而,也会存在问题:艺术给人带来的解脱非常少而且是短暂的。因此接下来即将论述的是道德给人带来的解脱。

第四篇

第四部分“世界作为意志再论”对非短暂的恒常的道德进行论述。生存的痛苦,指道德作为生存的一部分,也会和别人一起承受痛苦,这就是所谓的同情。人会试图通过同情去理解别人的痛苦。话虽如此,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对别人实际上也只能做到尽己所能的程度。这里的意思是指人并不能从生存的痛苦中获得最终的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从根本上否定“生存意志”本身。要想实现彻底的解脱,人只能实行“禁欲”。叔本华所提倡的禁欲,是指佛教真理中的禁欲。叔本华曾说,意志的自我扬弃,正是真理的诞生。只有真理才是德与圣的终极目标,才能使人从世界中得到彻底的解脱。

作品影响

叔本华为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欧洲带去了新的信仰的种子。他的哲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尼采在读了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受到强烈的震撼,他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提升为“超人意志”。

叔本华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非理性作为哲学主体的观点,这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阿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美学家。出身于波兰但泽一个银行家家庭。他从小傲慢、孤僻,带点神经质。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标志着其思想发展的顶点。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与黑格尔争夺听众败北。尽管他的哲学受到同代人的冷落,但他很自负,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1836年发表论文《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来维护他的意志学说。1853年后他的哲学才为人重视。他是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哲学的新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叔本华还著有《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等作品。

试读

第一部分:充足理由律

按照叔本华的意思,理解《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前提条件是理解《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纯粹理性批判》,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这不但是叔本华本人所强调的,而且实际上也是如此。从时间上来说,它也是通向这部主要著作的前阶。这并非是巧合,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令人注目的有机的思想体系的创造者,在他着手继续扩充这一体系之前,想对他的读者们详细地阐述一下他的思维活动的科学规律。叔本华反问道,“除了充足理由律,还能有什么东西把一个体系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呢?每一种科学的认识总是从另一种,即其理由而来的,而这也正是科学优于那种纯粹的杂烩的地方。”叔本华“根据客体的不同种类”,把理由律分为四种不同的“形态”:存在的理由律,变化的理由律,行为的理由律和认识的理由律。这就是思维次序的模式,对现实的把握根据的就是这种思维次序,而这种思维次序就以叔本华主张的“某些并不需要加以证明的真理”说出了它的全面的自我表述:“世界是我的表象”。但是现在并不能用从主体是出发点这一思想获得的定义来否定“经验的现实性”;这一现实性作为客体是由设想它的主体所决定的,这一点并不能否定这样一个相 反的事实:就主体作为主体这一方面而言,是由客体所决定的。因此世界“不止只是”表象。只要它是表象,它就“服从理由律”。

第二部分:意志世界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这里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即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与意志无关。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地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种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像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第三部分:美学思想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痛 苦的一个可能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开。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艺术家作为天才,可以把握殊相中的共相,通过理念把现象和意志相分离,这种能力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而音乐同时具备超时间和超空间的本质,所以音乐不只是对理念的复制,它还更接近意志其本身。所以它也就具有一种更高的价值。对叔本华来说,音乐和表象世界几乎是并列的存在。但这种美都只能使人们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种对于美的诉求只能使人陷入意志其本身的陷阱中去,所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伦理学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 真正的道德行为。

在叔本华看来,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与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与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他。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像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的存在。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正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这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既是同情的基石,也 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