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成长的自己》卡罗尔•徳韦克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05-10    访问量: 97

【手机用户可直接滑至文章底部,有公众号二维码】

内容简介

一个简单的观念如何能改变你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你的一生?卡罗尔•徳韦克教授通过2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两种可以使人们创造出不同世界的思维模式——僵固式思维模式和成长式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一个人的童年期和成年期逐步显现出来并在我们确立人生目标、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及发挥自己的潜能等诸多方面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徳韦克教授详细阐述了怎样利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音乐、文学、科学、体育、商业等领域,获得卓越成就以及在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怎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获得成功。

作者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应用性强,对父母、教师、教练和管理者深入了解并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发展作用显著。

接受成长式思维模式,随时准备好自我成长,你会看见一个不可思议的自己!

作者简介

卡罗尔•徳韦克

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其研究成果获得了世界广泛的赞誉。其学术专著《自我理论:动机、人格和发展的角色》被世界教育协会评选为年度好书。其著作曾经被《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等报刊杂志刊载。

目录

引言→ V

第一章 思维模式→1

思维模式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自己希望长成的人。

第二章 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15

记住,你是有选择的。

第三章 思维模式如何创造成功→ 55

为什么有人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而有人的成就却出人意料。第四章 体育:冠军思维→ 83

在迈克尔· 乔丹代言的耐克广告中,他最喜欢的一句广告词是:

“我有超过9 000 次投篮不中。我输了将近300 场比赛。我还有

26 次错失了绝杀机会。”但你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失败过后,他

都会回到训练场馆,练习上百次投篮。

第五章 商业:领导思维→ 111

这些领袖们相信自己和其他的所有人都具备内在的潜能和发展

力。他们不是把公司当成展现自己伟大才华的舞台,而是把它

转化成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带动了企业员工、整个公司和自

身的共同成长。

第六章 人际关系:爱的思维→ 147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建立起持久美好的人际关系,有些人却不能。

第七章 家长,老师与教练:孩子的思维方式如何形成?→ 177

父母传递出的信息不仅仅是我时刻都在衡量评价你。更准确地

说是我在盯着你,只有你成功了——依照我的条件标准,我才

爱你。

第八章 改变思维模式→ 217

如何将人们内在的心理独白由评判型转变为成长型。

试读

第一章 思维模式

当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研究员时,遇到了一件改变我一生的事情。当时我痴迷于弄清人们如何应对失败,于是我决定通过观察学生如何与难题作斗争来进行研究。我将孩子们领进一间教室,先让他们平静下来,摆脱紧张情绪,然后丢给他们一串难题。起初的几道题比较简单,接下来的题越来越难。这些孩子先是嘀咕几句,不久急得满头大汗,最后在难题的“折磨”下束手无策、树起白旗。与此同时,我观察他们应对难题的策略,琢磨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感觉。我以为孩子们在应付困难时的表现会各有不同,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在思考这一系列难题时,一个10岁的小男孩把椅子往前挪了挪,搓了搓双手,吧咋着嘴唇,大声说道:“我喜欢挑战!”另一个小孩则急得满头大汗,但他却抬起头,用一种满意的神情看着我,自以为是地说:“你要知道,我本以为这个问题能让我长见识来着!”

这些孩子都怎么了?我不禁奇怪起来。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要么正视失败,要么回避失败,却从来没想过有谁会喜欢失畋。难道这些孩子都是外星人,还是他们另有所谋?

每个人都有崇拜的偶像,他们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些小孩子就是我的偶像。显而易见,他们明白一些我尚未参透的事理,因此我下决心要一探究竟——搞清楚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能将失败转化为天賦。

这些孩子们到底知道什么?他们懂得人类的品质(例如智力水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提高的。这正是他们在做的事情——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但没有在失败的打击下气馁,甚至压根儿没觉得自己失败了,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

相比之下,我却以为人的品性是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一个人要么聪明,要么愚笨。而失败就意味着你是个傻瓜,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能不惜一切代价做个常胜将军,那么你就能一直聪明下去。拼搏、犯错、坚持不能与成功同在。

人的品质能否后天养成还是天生注定,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意味着什么却是个新的议题:认为自己的智商或个性能逐步培养还是固定不变会分别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首先来谈谈关于人类本性这个长久以来被激烈争论的话题,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人与人如此不同?

创世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和行为就大相径庭,彼此的境遇也各有好坏。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人会问,为何人与人如此不同——为什么有些人更聪明或更高尚——是不是存在什么东西把人们永远地区分开来。专家学者对此各持己见。一部分人认为,一种强大的生理基础使得这些差别无法避免并且不可改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所谓的生理区别包括头颅上的隆起部分(颅相学)、头颅的大小和形状(头骨学)以及今日所称的基因。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些差异存在于人们各自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职业训练或学习方法之中。令人吃惊的是,学界泰斗、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就是这一看法的集大成者。智商测试不就是用来归纳总结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智力水平的吗?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早期,法国人比奈在巴黎工作期间发明了这一测试,用来识别未从巴黎公共学校体系中获益的孩子,从而有关部门能制订出新的教育计划使他们走上正轨。比奈并不否认孩子们的智力彼此不同,但他认为智商能通过教育和练习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下面这段话引自比奈的一部主要著作《儿童发展的新理念》(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 ),它概括了对成百上千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研究成果。

当代少数几位哲学家声称一个人的智力拥有无从改变、无法提高的特质。我们必须对这种野蛮的悲观主义观点加以驳斥并积极应对,事实证明,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最重要的是通过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能够提高注意力,增强记忆,锻炼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会变得更加聪明。

谁说得对?如今,绝大多数专家都同意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天生或后天、基因或环境等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从观念上,两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未间断过。事实上,正如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基因不仅仅与外部环境相互协作,还需要外界的输入使之正常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人们在终身学习和大脑发展方面的潜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陚。人们的性情和天资也许是与生俱来,彼此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发展是由经验、训练和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当代智力研究专家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写道,决定人们能否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因素“不是某些固定不变的先天能力,而是后天有目的的全身心投入”。用他的前辈比奈的话说就是,“小时候最聪明的人长大后不一定还是最聪明的。”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