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07-30    访问量: 123

内容简介:“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及相关财经院系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步推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建院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

总序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及相关财经院系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步推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建院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最早成立于1988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黄达任首任院长。1998年经济学院进行了调整,下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经济研究所以及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建国初期,经济学系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济学院重建以后,在理论创新、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1—1998年,经济学院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31项。1998年,经过严格评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学院在经济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资本论〉典故注释》、《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等,就曾作为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权威性教材,影响了几代经济学子。近些年来,经济学院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教程》等教材,以及研究生教材《西方经济学》等;此外,还翻译了包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等著名的国外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及相关财经院系的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具体组织和策划,在总结过去教材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格局,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精心写作,又推出了“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这套系列教材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教程》、《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教程》、《经济学说史》、《〈资本论〉解读》、《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世界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产业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等20多种。这套教材也是“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专用教材。这套系列教材作为经济学院的标志性教材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研究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创新性、前瞻性等特点。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推出,进一步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使用,不断探索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新路子,为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由于受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所限,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传统知识包括传统的经济学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所以这套教材还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出版,与经济学同仁一起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提高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水平,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质量,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丛书编委会

2000年11月

第五版序言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和吴汉洪教授、北京大学刘文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学人员组成编写组,高鸿业教授任主编。

本书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顺次于1996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出版。第一版的序言指出:“正如西方学者所承认的那样,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经济学会出现新的内容以及不同的着重方面,反映这些情况的教科书必然也应如此。因此,本书在将来势必要进行修改和增删。”即以第四版而言,其出书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年。有鉴于此,第五版的编撰成为应有之举。此外,使用本书的经验和改善本书的章节安排也使新版的编撰成为必要。

第五版的主要修改和增删之处可以被分为微观、宏观和总论这三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微观部分的变动可以罗列为如下几点:

(1)充实了第七章第三节寡头部分的内容。

(2)将第四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和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合并为一章,即本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3)扩充了对博弈论的介绍,即将第四版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扩充为一章,即本版第十章。

第二,宏观部分的变动主要有:

(1)对第四版第十四章的内容,在表述方式上作了一些调整。

(2)在第四版第十六章中增加了一些案例,同时删去了一些与宏观经济理论不大相关的内容。

(3)去掉了第四版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需要这些知识的读者可以从国际经济学或国际贸易等课程中吸取到。

(4)放弃了第四版第二十章关于IS—LM—BP模型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5)增加了一章,即本版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6)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

第三,在总论方面,全书各章均增加了练习题的数量。其次,对第四版第二十三章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些删改、更新,以增强时代感。

总序

第五版序言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 乘数论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九节 结束语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 IS-LM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第四节 古典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第六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七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八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九节 结束语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九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五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第九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一节 结束语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费

第二节 投资

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第六节 名义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十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第二十三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第三节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以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第四节 科学主义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第六节 当前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附录一 引用文献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重要术语汉英对照表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