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文人·印象中国(套装共5册) -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2025-09-06    访问量: 31

“东瀛文人·印象中国”套装书共5册,包含:《中国游记》、《秦淮之夜》、《南方纪行》、《中国色彩》、《禹域鸿爪》5本单册。
日本20世纪初重量级文人,游历中国的亲见实录。著名翻译家施小炜领衔翻译,通过异域之眼,发现未知的历史细节。 《中国游记》——由日本大正文学代表人物、日本文坛三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著,著名译者施小炜全新译本,生动再现文豪风采。 《秦淮之夜》——日本唯美派文学代表人物、备受周作人推崇的作家谷崎润一郎著,堪称《阴翳礼赞》的姊妹篇。 《南方纪行》——郁达夫崇拜的日本作家,获得鲁迅肯定的杰出译者,芥川奖初代评委,太宰治、远藤周作的老师佐藤春夫著。 《中国色彩》——上海“魔都”之名的命名者,活跃于大正昭和时代的“中国通”。最早和郁达夫、田汉、欧阳予倩等交流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著。 《禹域鸿爪》——由日本东洋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著名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著,李振声译。内含严复、文廷式、张元济畅谈中国政治的笔谈实录。
《中国游记》 《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于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多体裁游记。书中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变幻多姿;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芥川龙之介这种别出机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写作风格,使这本游记较少呆板的平铺直叙、风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艺的、甚至漫画的笔法,表现中国见闻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著名译者施小炜经过长时间精心而传神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著风格,将芥川龙之介语言、体材上的变化,完美展现在译文之中。除了文学价值外,本书还保留了芥川龙之介拜访章炳麟、郑孝胥、辜鸿铭等名人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秦淮之夜》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南方纪行》 《南方纪行》是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1920年造访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既是一本妙趣横生、动情动人的散文集,也是展现20世纪初中国南方风貌和研究中日交流的重要材料。佐藤春夫是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的好友,也是太宰治、远藤周作等的老师,作家李长声更说“佐藤春夫有弟子三千”,可谓一代文坛“导师”;另一方面,他和中国作家往来密切,他曾翻译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鲁迅小说,他的翻译甚至得到了鲁迅的认可,郁达夫更曾表示:“在日本现代的小说家中,我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南方纪行》是他第一次到中国后的“初次印象”,书中详细描写了民国初期厦门等地区的市井生活,南洋巨商的豪宅花园,爱国青年建造的新式学校,乃至陈炯明叛变前驻军漳州的详细情形,中日关系的日渐恶化等等。
《中国色彩》 村松梢风是日本大正时代“中国通”,以《魔都》一书著名并因而为上海命名“魔都”的作家。《中国色彩》是他于1923年到1933年间多次来到中国游历后写作的游记合集。村松梢风在华期间,足迹北至东北、热河,南到台湾、广东、香港;在作品中对中国南北不同地区的风俗、社会面貌,进行了广泛的描绘。与芥川龙之介、内藤湖南等作家学者不同,村松梢风来华前对中国文化了解并不多,这使得他的记录较少主观影响,而更多简单白描;此外,也不同于文人学者对政治、文化、学术界的关心,村松对吃喝嫖赌、拉车卖唱的市井生活兴趣更大,因此本书有较多篇幅记录了当时一般市民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一般社会实情提供宝贵的材料。
《禹域鸿爪》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禹域鸿爪》是他于1899年到1918年之间,多次到中国访问、游览后,写作的七种考察记录的合集。这些文字以旅行家的严谨态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各省各市的所见所闻,既包括名山大川的地理地貌、走势分布,也包括名胜古迹的保存状况、建筑样态,既誊录或回忆了内藤湖南和严复、张元济、文廷式、清肃亲王等知识界名流和朝廷要人的笔谈对话,也描写了一般百姓、兵卒小贩的生活与姿态。作为深受汉学影响的一代知识分子之一,作者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文化认同和理解。这本游记并不停留于走马观花的记录和浮皮潦草的议论,而是在文化批评和社会观察上具有非一般的深度和参考价值。

厦门印象
我由台湾的打狗乘船去对岸的厦门。天气阴沉,港口山上预报暴风雨的红旗,刚才嗖嗖地从旗杆上高高升起。举目望去,湾内虽是风平浪静,但看着默然下垂的那红旗,我仍不免有些担心。于是,我询问了前来打招呼的事务长。
“嗯,是听说有暴风雨。但这最多也就是二十个小时的航程,而且现在出航的话正好能避开它,到达对面时,台湾才起风浪。”
——他说的简直像是预先与暴风雨商量过似的。
作为我的向导一起来的,是在这个港口——打狗开牙科医院的我中学时代的老朋友东君的学生小郑。这位青年虽是依靠姐姐姐夫居住在打狗,但却是生于厦门、毕业于厦门的中学的小伙子。
他此前曾三次渡过台湾海峡,说是夏季绝无风浪,这使原先对乘船毫无信心的我同意乘船。既已乘上,也就无可如何,反倒决定安下心来。就这样,待船开动以后,当八九名一、二等舱的乘客都在甲板上时,我也虚张声势地与大家一起坐在了那里的藤椅上。不知何时来到甲板上的一名十分惹眼的台湾人正立在那里。——台湾人并非洋人,乃是台湾籍的中国人。因为在国内有不少人弄混这十分清楚的事情,所以特此说明。
那位台湾人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尽管另外有不少台湾人在船中,但他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则在于他那风采。粗麻布的白色夏服的上衣,在两胸和两胁上,有用纽扣扣的带褶的外口袋,腰间从背后向前缠绕着一根带子——这是狩衣的制法,而里面的轻便衬衣上则垂下一条长长的黑缎领带。白麻的狩衣就相当地妙了,然而岂只如此,站在船的甲板上,他却脚蹬一双过膝三英寸的乘马用的黑色长靴。说到帽子,更为有趣——就像电影里的西部片中出场人物那样,他头戴一顶檐宽一尺、高顶的台湾巴拿马帽,里面可见闪烁着油光的浓密的长发。此外,他还架着一副又大又圆的眼镜,镜片是墨绿色的。像这样,不是多少有些滑稽、夸张么!如果这是一位长有快活面孔的人物的话,大概看起来像堂吉诃德式的、有些滑稽可笑的大旅行家吧。然而,这位青年不知为什么,与这服装是那么微妙地相配。在他那台湾人特有的肤色——微黑的、晒了日光的脸上,似乎长着实际上不知有否的麻子,又因为是一张有些脏的、阴森的男人的面孔,特别是那很大的墨绿色眼镜,更给我一种怪异的印象。这么说来,似是侦探小说中出场的那种不安定的、有可疑感的人物——而他又是那样特别扎眼,一旦有什么动静,不是会马上被捉住吗!然而,这个男子和我的同行者小郑看起来却似是老熟人,两个人在亲密地交谈着什么。
“这位是台南的商人,我的朋友。”
“啊!”可能因为那位男青年不懂日语吧,所以小郑用英语,但也不像郑重介绍似的,把他介绍给了我。于是,我看了看这位台湾人以一种殷勤的样子给我的名片——原来其人姓陈。我不便沉默,又因为他所引起的好奇心,所以就问道:
“您是做生意的吗?”
“嗯,做生意,是做大米生意的。”
他的日语,即使是在台湾人中,也是属于非常糟糕之列的。
“您在厦门打算待很久吗?”
“嗯,常去。”
“这次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大概住十五天左右回来。”
这时正逢船出港口之际。这是个狭窄的港口,船的两侧不过三十多米,因为风急浪高,船体马上剧烈地摇晃起来。这种情形再下去我可受不了,我终于忍受不住下到船舱躺下。不一会儿,小郑也回到客舱。船即使已出了港口,也还是摇晃得厉害。
“昨晚想必很累了吧……”
“好像浪很大呀。”

本站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
联系我们:zgl9888@163.com  湘ICP备2021007205号
友情链接  诸葛前沿
Copyright©2023  每日阅读